嬰幼兒是“敏感的”消費群體,嬰幼兒是“脆弱的”消費群體。面對琳瑯滿目的嬰幼兒產品、面對眾多已知的問題產品和未知的問題產品,媽媽們不敢輕易做出嘗試,因此,價格高的洋品牌常成為她們的首選。
洋品牌實至名歸?
洋品牌產品高昂的價格,主要是其高額的關稅和高額的運費導致的。在產品質量上,部分知名洋品牌卻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
曾經,進口兒童床上用品的抽檢合格率最低只有39.3%,抽查中暴露出的纖維含量和產品標志不合格、pH值不合格、甲醛、色牢度和氣味不合格等質量問題。更讓消費者擔心的是,一些長期為他們信任的高端洋品牌在抽查中也難以幸免。如占中國嬰童塑料用品3成以上的日本第一品牌貝親,其兒童餐勺產品在抽查中己烷溶出物居然超過國家標準4倍以上,是塑料用品抽查中超標最大的;英國新安怡奶瓶其高錳酸鉀消耗量超標2倍多;德國NUK嬰兒爽身粉被發現含有1 級致癌物質石棉……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在標準門檻較高的國際市場上,洋品牌安然無恙,其原因是他們執行了雙重標準。比如“貝親”,它在日本有嚴格的產品標準,標準中對產品外形、功能、衛生性能有嚴格規定,在抗熱性、溶出物容易產生衛生問題的環節上也有非常明確的生產要求。但在步入國內市場后,它們的質量安全明顯縮水。
再翻開洋品牌奶粉的質量“履歷”不難發現,實際從2005年開始,中國市場上的洋品牌便進入了多事之秋:美贊臣受金屬顆粒污染、雀巢碘超標、雅培被氧化、惠氏結塊、多美滋生蟲……雀巢有案可查的召回至少4次、日本森永曾發生過奶粉中混入砒霜、“明治FU高蛋白較大嬰兒配方奶粉”曾在浙江被檢測出鋅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等等。一系列的“反常”報告,使被國人視為高品質、高信譽度代名詞的洋品牌在中國的光環平添了幾分陰暗的色調。
用平常心看待洋品牌
洋品牌的質量問題為何會引發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消費者以往習慣性的認為,大品牌往往就代表高品質。當國人一旦發現這些包裝的絢麗繽紛大品牌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質量問題時,所引起的關注度自然就會比普通商品高得多。
洋品牌的“質量門”事件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信任的產物。洋品牌動輒上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中包含著無數中國消費者的信任在內。然而“信任很重要,但如果過度信任的話,就會給對方濫用信用提供便利和缺口”。
專家認為,洋品牌也是逐利的商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也不足為奇。對于屢屢遭受質量事故傷害的消費者來說,應該成熟起來了。針對洋品牌要有個正確的心態,不能盲目趕時尚潮流,也不能盲目的歧視。
做個成熟的消費者
面對層出不窮的嬰幼兒產品問題,寶寶不能不消費,媽媽們更不能人云亦云。對此,育兒專家的幾點建議或許對困惑中的媽媽們有所幫助:
一、嬰幼兒食品應該是無添加、純天然的。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好的食品,母乳不僅營養配比最好,而且有助于提高寶寶的免疫能力。
若不具備母乳喂養條件的,在選擇奶粉時也千萬不要陷入誤區。就市場分析和抽查結果來看,國內奶粉和國外奶粉在質量上無明顯差別,有的優質國產奶粉在品質上還高于國外產品。但是由于消費者不明白某些消費常識而對產品產生誤解,比如嬰兒配方奶粉,有的消費者開始時讓寶寶用國外奶粉,后來改用國產奶粉,寶寶不愿吃或吃后腹瀉,媽媽就得出國外奶粉優于國產奶粉的結論,其實這完全是由于寶寶對滋味的適應性及胃腸道對奶粉的適應性引起的,如先食用國產奶粉后食用外國奶粉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二、洋品牌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的體質。購買洋品牌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但國外的產品也不一定萬無一失,比如,市民購買的國外產品在國外檢測出問題,但由于身處國內,沒有足夠的消息來源,說不定購買了問題產品的你還蒙在鼓里。
三、目前,嬰幼兒洗浴和護理用品越來越多,但調查顯示,這些護理用品大多含有微量化學物質,長期使用會對寶寶構成傷害。其實,寶寶的皮膚非常嬌嫩,家長們沒有必要頻繁地使用清潔類洗液,清水就是寶寶最好的清洗劑,同樣也能夠去除寶寶的皮屑和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