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噸問題酒精惹禍 遂州酒在瞬間倒塌
曾經風光一時的遂州酒廠舊址
“月兒明,月兒亮,月光照在酒瓶上,遂州酒好沒法說,不喝硬是睡不著……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臉上紅霞飛……”這是1989年廣為流傳的一段廣告詞,而遂州酒在當時也是紅遍了大江南北。可好景不長,就在1989年、1990年風光一時之后,遂州酒因經營不善而陷入了困境,并于1993年宣布破產,1994年7月被沱牌公司購買并成立沱牌曲酒三廠,2000年更名為9493車間……
舉步維艱
遂州酒一路坎坷
一路走來,遂州酒的歷程可謂“曲折艱辛”,從頭到尾,其名字變改了多次:1980年最初是遂寧縣曲酒廠;遂寧建市后,1985年7月,遂寧縣曲酒廠更名為遂寧市曲酒廠;1989年12月,再次更名為四川省國營遂州曲酒廠;1990年3月,第四次更名為四川遂寧市遂州酒曲酒廠,簡稱遂州酒廠。
最初,不管是在技術,還是設備、規模上,遂州酒都與當時的射洪縣沱牌曲酒不相上下。而拉開差距是在1983年,當時各個酒廠紛紛漲價,遂州酒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沱牌酒廠卻堅持不提高價格,并以質優價廉的優勢搶占整個市場,以致沱牌酒銷量猛漲,遂州酒銷量銳減。
窮則思變
遂州酒紅遍大江南北
無奈之下,1988年,市商業局決定對酒廠實行招標承包。原射洪沱牌酒廠副廠長盧榮清主動跳出來接過重擔。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一時陷入困境的遂州酒廠重獲新生,在他的改革下,遂州酒廠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一時間,遂州酒在省內外客戶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僅1989年一年,遂州酒便召開了3次供貨會,來廠參加會議的有河南、山東、天津、甘肅等在10余省市客戶。在10月的全國糖酒秋季交易會上,遂州酒廠獲得金額達1.44億元的訂貨5萬噸,而當時其生產能力卻還不到1萬噸,也就是說,僅這一筆訂單,就足夠遂州酒廠開足馬力生產5年了,市場上出現了明顯的供不應求。1990年,遂州酒每天運酒的汽車排隊等候,也成為遂州酒暢銷盛況的見證。
與此同時,1990年,遂州酒廠被評為我市十大先進企業,并通過省質量管理專家組驗收,獲省政府頒發的省級全面質量管理達標合格書,獲得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等。
問題酒精惹禍
名酒退出舞臺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原料酒精需求量大,該廠1990年9月從德陽一次性購進了酒精60多噸。可經檢查發現,該酒精帶有煤油味,屬異味酒精。能否使用,該廠領導意見不一,而廠長盧榮清卻認為沒有問題。于是,照常產酒、銷酒。
然而,產品銷出去后市場反映強烈,廠方只有收回全部產品。為了減少損失,盧榮清又決定將問題酒倒出來,然后在其中加入正常遂州酒進行稀釋,原本以為成倍加入正常酒之后異味就減弱到沒有了。結果不僅異味沒有除掉,而且產品全部報廢,損失愈加嚴重。
后來,該廠只好起訴德陽酒精銷售單位,本以為可以找回部分損失,可事與愿違,官司敗訴更使得該廠雪上加霜,總共損失超過百萬元,并且遂州酒從此銷勢大減。與此同時,酒廠財務部臨時工又被查處貪污公款,廠長也因病等原因未到廠上班,后不知所蹤,酒廠陷入停工停產境地。1993年12月,遂州酒廠不得不宣布破產,告別輝煌。
毀于利益最大化
敗在品牌意識淡薄上
根據當時市商業局對遂州酒廠審計時的總結,該廠主要癥結在于四個方面:一是虧損嚴重,累計虧損356萬元;二是債務重,總負債2096.54萬元;三是資不抵債,739.36萬元;四是生產停滯,工資難保,無錢購買原材料,企業面臨停工停產。可見,1990年那場悲劇性的“問題酒精事件”直接導致了遂州酒廠巔峰潰敗。
然而,在這一事件背后,在與沱牌酒廠進行對比之后,我們不得不感嘆,曾經盛極一時的遂州酒廠是毀于利益最大化的沖動,敗在品牌意識的淡薄上。在此,希望其他企業能夠引以為鑒,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要從長遠出發,樹立品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