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午,山東金鄉緡城路南北兩側,停靠著數十量散發著大蒜氣味的重型卡車。在這條街的東西兩側,是異常冷清的金鄉大蒜的主銷售市場。
與冷清的氣氛形成對比,外部大蒜市場卻情況異常。5月10日,北京八里橋批發市場大蒜價格12元/公斤,某大型超市,大蒜價格20元/公斤;5月11日,濟南某超市大蒜價格19元/公斤。而一兩個月前,大蒜價格還是四五元一斤。
而正是在這被成為“中國大蒜之鄉”的山東金鄉的南店子大蒜交易市場里,某些午后慵懶的人群,參與策動了國內大蒜價格的走強。
“ 4月中旬,大蒜貿易價格從3.9元沖高到6.4元,不排除有幕后操盤者。”金鄉縣某村支書周雪峰對本報記者稱。
“炒蒜并非什么稀奇事。聽說有煤老板、炒房資金進入,2009年金鄉縣政府曾利用金融手段做過調查,未發現異常。不過,今年有無大的游資進來不好說。”金鄉縣南店子大蒜現貨交易有限公司研究員楊桂華也說。
陡然走高的蒜價,撲朔迷離的游資,到底有無幕后操盤者?大蒜流通業中,存在怎樣的游戲規則?大蒜價格未來走勢如何?
蒜價起底
“排除大蒜價格在4月中的突然走高,我認為從去年至今,大蒜的價格是穩定的。”擁有20年大蒜生意經驗的周雪峰說,普通大蒜的貿易價格一直在3元/斤—4元/斤之間,4月中價格沖到6.4元/斤,后來不斷下滑,現在基本到了4元左右的位置。
金鄉縣供銷社黨辦主任孔凡振證實了這一觀點。他稱,現在大蒜貿易價格的高企,原因可能是大蒜青黃不接。大蒜作為一季作物,以金鄉為例,每年6月—8月是新蒜的上市期,8月到來年的5月,大蒜必須放進常溫冷庫保存,市場消耗的基本是庫存蒜。“在4、5月間,蒜價波動從邏輯上看,比較正常。”
然而,這種“正常邏輯”的背后,卻存在巨大的同比反差。據了解,2009年普通大蒜的平均收購價為1.8元/斤,一級批發價格為3.4元/斤;而2008年的收購價格為每斤0.3元-0.5元,2007年的平均收購價格為1.5元/斤。
造成這種價格波動的原因,是供需的變化。周雪峰稱,“2009年、2010年確實有些人富裕起來了,但他們在2007、2008年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周雪峰介紹,2005—2006年,大蒜貿易經歷了普遍受益的兩年,因此2007年大蒜供應量陡增,這使得國內大蒜價格下落,“由每斤3元左右,下降到一級批發價最低幾毛錢”。據中國大蒜網公布的統計數字,2007年全國各地共計種植大蒜1010萬畝,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據悉,這種背景下虧損最多的企業,投資100萬元,虧損了110萬元。其中多出的10萬元為常溫儲藏費用。孔凡振稱,似乎是兩年一個輪回,2009年—2010年,大蒜價格又重新回暖,“這得益于國內大蒜種植面積降低了2成”。
傳聞稱,由于暴富的緣故,今年以來一天就有40輛左右的私家車開到金鄉。
此次,大蒜產業鏈條上比較弱勢的農民也賺到了錢。玉臺縣農民王濤稱,過去種大蒜一年的收益為每畝2000元,今年估計會突破4000元。雖然還未到收獲季節,但他家的蒜地已經被貿易商以4000元的價格包收了。
“蒜價高了,我認為是好事。”周雪峰稱,2007年時,農民每斤蒜的收購價是0.5元不到,而成本價為0.8元,當時,就是蒜價傷農。今年,農民每畝平均收益應該超過3000元。
游資魅影
周雪峰和楊桂華或許愿意相信:4月中大蒜價格沖到6.4元/斤,是由于游資操控造成的。而對于老江湖而言,水越渾越好生存的道理,誰都明白。
緡城路以東,密布著國內很少見的大規模的恒溫儲藏庫。規模比較大的,有金和大蒜有限公司、宏泰、宏昌蒜業等。
在金鄉,冷庫主本身有著多重身份。他可能是大蒜貿易商,也可能是物流儲存商,可能是大蒜經紀人,或者是大蒜出口商、大蒜的基地種植者。不過,通常幾種身份是混搭的。魯鑫冷庫便是其中一家,以大蒜貿易、物流儲存、大蒜經濟為主業,擁有3000噸庫容。
魯鑫冷庫一位合伙人對本報記者稱,目前,金鄉及周邊的冷庫容量達220萬噸, 2009年大蒜總產量估值在200萬噸。以此計算,冷庫已經達到絕對數量的飽和。
擁有4萬噸庫容的金鄉供銷合作社,也感受到了冷庫數量擴張太快的趨勢。孔凡振稱,有統計數據顯示,金鄉及周邊冷庫數達700多座。開工不滿是正常的。
在冷庫驟增的背后,大蒜炒客的面容顯露。魯鑫冷庫的上述合伙人稱,每年都會有新的炒客加入,他接觸的比較大的炒客是來自江西的三位投資人。
2005—2006年大蒜生意火爆,使得上述三位江西人踏上了北上的火車。在金鄉,他們之間的生意模式是,江西人負責在市場低價收蒜,魯鑫等冷庫負責幫其儲存,費用是一斤一分錢,然后由江西人選擇在高位賣出。江西人連續三年每次出手都是2萬噸的存量,而他們選擇的出貨點也是大蒜青黃不接的5—6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