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則只有“潛規則”
■新快報記者 邱春燕
今年4月1日起生效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剎住了近年來愈吹愈勁的奢華月餅風潮,但有業內專家表示,這一新國標雖令月餅包裝“實在”了,但包括休閑食品、食用油、乳制品及調味品等各類日常食品,現在在包裝的設計上還是沒有標準。
“大多數食品包裝還是沒有規則的,并且有些食品的包裝還約定俗成地一貫實行‘潛規則’,讓消費者被誤導甚至利益因此受損,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向記者表示。董金獅還向記者細數了國內食品界八大類不合理食品包裝,并表示其實只要食品企業稍加調整,即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條件下,讓這些我們最常見的食品包裝變得更方便、美觀和實在。
“潛規則”1
月餅一塊包裝一堆
“過去我們的月餅包裝沒有標準,企業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計,或精美或夸張或奢華的月餅盒屢見不鮮,讓消費者不得不為昂貴包裝埋單。但今年4月生效的新國標中明確規定,月餅的包裝層數不能超過3層,包裝的空隙率不能超過60%,包裝的成本不能超過商品零售價的20%,這讓多年以來盛行的月餅豪華包裝之風得到一定的遏制。”董金獅告訴記者。
不過,董金獅表示新國標并未將月餅的過度包裝“趕盡殺絕”,市場監管仍存盲區。“像企業、單位團購月餅,因為是用公家錢買的,所以很多人會買包裝好看、價格昂貴的,這在無形中助長了奢華包裝的風氣,而且有些月餅生產企業只做團購不做零售,這也讓職能部門的監管產生盲區。”
他還表示,除了過度包裝這一點外,今年的月餅還存在其他包裝問題。如酒店售月餅僅標示飯店名稱,實際生產企業的信息標示得很不起眼甚至于不標(酒店只能委托食品加工廠“貼牌”生產月餅),這種包裝方法很容易讓消費者誤解成月餅是該酒店生產的;還有在網購月餅中,有部分月餅的包裝是從其他品牌的月餅身上“扒”下來的,看包裝很難知道真實品質如何。
“潛規則”2
戴“戒指”的火腿腸
相信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對火腿腸非得在兩頭安上倆“戒指”很無奈,因為這樣對吃火腿腸的人來說十分不便。“吃的時候光用手擰肯定是擰不下來的,非得動用刀子、剪刀甚至牙簽等工具,才能把那上面的‘戒指’給卸下,有時手頭沒工具,迫不得已只能用牙咬開了,結果常常弄得一頭的火腿腸和包裝皮粘在一起,感覺十分惡心!”消費者劉先生向記者表示。
董金獅向記者解釋,火腿腸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包裝,一方面是因為工藝的傳統性,即在火腿腸20年前引進中國時最早的生產線就有戴“戒指”這樣的包裝環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火腿腸本身較軟,采用這樣的包裝方式可以縮緊產品,加大火腿腸的密度和受擠壓強度,在運輸和保存時不容易變形。
但他同時也向記者表示,火腿腸在國內已發展多年,其實還是可以采用鋸齒類的封口的,這樣也可以達到緊貼產品的目的,同時也方便消費者食用時開封。而且,火腿腸的“戒指”包裝由于將金屬和塑料混在一起,用完后也是很難回收利用的,很不環保。
“潛規則”3
九成味精都是500g裝
有關味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國內一直有爭議,有營養專家認為,味精最起碼對人體健康是沒什么好處的,這東西少吃一點尚可,日積月累吃多了還是對身體不好。但有消費者反映,由于廣州各大超市銷售的味精都是500g大包裝的,令人在使用時會不自覺地加大用量。另外,味精在開封后無論是裝在原來的包裝袋里,還是“轉移”到調料瓶中,都會因為長期與空氣、水分接觸而融化甚至變質。
“其實,味精生產企業完全可以生產小包裝,消費者使用小包裝味精肯定是更加方便和實用的。但大包裝味精在10元錢左右,小包裝味精一般只賣5角到1元,所以生產企業為了銷量還是主推500g大包裝味精,現在在超市里有九成以上都是這種包裝的。”董金獅表示。
“潛規則”4
醬油和醋“傻傻分不清楚”
柴米油鹽醬醋茶,當中的醬油和醋常常一塊出現在市民的廚房里,而它們包裝的極為相似,也讓很多市民十分困擾。“同個牌子的醬油和醋,常常容量差不多,醬油和醋顏色也差不多,唯一能讓我很快區分的就是瓶身的包裝紙了,但只要在廚房里放的時間稍長些,那層紙很快就變得又殘又舊,乍看之下還真難分出哪瓶是醬油,哪瓶是醋。”市民小梁告訴記者,就因為這,他常在廚房里出點“小事故”,醬油和醋分不清楚混用導致佳肴變味兒是常有的事。“企業為了生產方便,的確總是推出看起來差不多的調味品包裝,但考慮到消費者的使用方便,最好還是別只用包裝標簽來區別,如果同個牌子的調味品在瓶子的形狀上能有比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從瓶身正面還是背面都能看出區別,相信消費者在使用時的出錯率會低很多。”董金獅表示。
“潛規則”5
紫菜包里調料袋“隱身”
紫菜包、餛飩包……這些方便食品因為本身的烹飪需要調料,有不少廠家都自以為“貼心”地在里面加上一小袋調料包,但因為外包裝的不透明,很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常一股腦兒把包裝里的所有東西都倒進鍋里——還沒開封的調料包也不例外!
董金獅向記者表示,生產企業本是出于好意才有這種做法,但由于這些小調料包放的位置不太規范,不是與食物的外包裝袋粘在一起,而是放在包裝袋內且被外包裝上的圖案遮擋,難以令人察覺。“最好就是這些食品的外包裝袋上有一塊設計為透明的,調料包就放在透明的這一位置,這樣既能保證調料包安全,又能讓消費者一眼就看出有調料包。”董金獅稱。
“潛規則”6
總撕不開的酸奶封口膜
以前喝牛奶,我們只能喝瓶裝的,喝完還得把玻璃瓶子給還回去。現在好了,有了利樂包裝、塑料盒裝的各種牛奶產品,十分方便。但讓很多消費者難以理解的是,大部分酸奶都是“碗裝”的,就像果凍、飛機上的飲用水一樣,開口上封著一層膜,而打開喝或吃時,除了有時特別配備的吸管可以令你馬上就吃上外,想把膜撕了暢快喝奶可沒那么容易!經常不是還沒撕到盒沿膜就斷掉,就是撕到盒沿里面一點就撕不動了。“酸奶和果凍都是這樣的,而且里面又不只有液體,還有果肉之類的固體,即使用吸管插進去喝上了,里面還是有很大一部分食物是吃不到的。”市民李小姐向記者表示。
“這與5L裝食用油瓶子上的拉環經常斷一樣,都和外包裝的材質有很大關系。”董金獅告訴記者,其實廠家可以采用火熱封口,在保質的同時又保證容易撕開,而這并不會增加企業多少成本。
“潛規則”7
“脹鼓鼓”的小份兒薯片
很多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受,逛超市時看到幾塊錢一袋“脹鼓鼓”的薯片、蝦條等膨化食品,總是特別有食欲,但買回家拆開一看,才發現里面的食物量連外包裝體積的一半都不到。“其實企業大可不必在膨化食品袋里充那么多惰性氣體,充一些已經能保護食品不變質了,充那么多只會讓消費者誤以為食品量很大,讓他們因此不自覺地付出額外的費用。”董金獅稱,這種做法在膨化食品里盛行,因在食品袋中充入惰性氣體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卻能因快速“吹漲”包裝的體積誤導人們的消費。
“潛規則”8
“玩捉迷藏”的生產日期
以上這些食品包裝的“潛規則”只能說是廠家設計不夠人性化,或為了節省成本而偷工減料,還有一種食品行業內存在多年的包裝潛規則,卻是讓消費者直接受害、叫苦不迭。記者近日走訪廣州超市、零食店等,發現絕大部分食品都只寫明了保質期和生產日期,并且生產日期在外包裝上標得十分“隱蔽”。“有一些生產日期標在開口處或瓶蓋、瓶頸上能很容易就找到,有些卻標在包裝袋的底部一條邊縫上,而且字體模糊,有的辨認好半天都不能確定準確的生產日期。”市民何女士向記者表示。
對此,董金獅向記者表示,這的確是國內食品包裝存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建議國內的食品包裝像國外某些國家一樣,也標示出最終到期日,這樣消費者就可以一目了然辨別出究竟該不該買,這樣也能有效降低消費者買到、吃到問題食品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