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1月21日電(記者來建強)福建武夷巖茶的杰出代表大紅袍近期售價突然飆高,有的甚至攀上十萬元的天價。究竟是什么讓大紅袍價格如此瘋漲,價格泡沫仍在膨脹的大紅袍會不會成為重蹈普洱茶的悲劇,成為又一杯“苦茶”?
價格泡沫從何而來
大紅袍,屬烏龍茶系,有武夷巖茶之王的美譽,其主產區在福建省北部的少數幾個縣市,尤以武夷山市為正宗。近年來,涉及武夷巖茶的《喬家大院》和《印象·大紅袍》等影視文藝作品接連熱映,大紅袍的傳統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都使得大紅袍聲名鵲起。
“這兩年,做房地產的、做旅游的……只要是賺了點錢,都紛紛轉入做茶的行當。”武夷山茶葉同業公會會長劉國英說,盛名之下的大紅袍,在大量社會資本涌入的情況下,其產業化被急劇加熱,僅在武夷山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茶葉加工企業就從2006年的200多家迅速增至如今的1000多家。
茶葉加工企業的增多按理說會增加市場競爭,這應該有利于茶葉價格的穩定,大紅袍飆高的價格泡沫從何而來?
“這幾年,大紅袍的原料茶青沒有增加,而加工企業數量卻快速增長,原本價格比較穩定的茶青在各家爭相搶購中連年上漲,直接帶動了大紅袍價格的起跳。”武夷山市星村鎮茶農曹道告訴記者,今年武夷山的茶青普遍每公斤售價50元至80元,比去年翻了好幾番,一些好的茶青每公斤甚至賣到了三四百元。
“按5斤茶青烘焙1斤茶葉算,每斤茶葉原料成本價格接近1000元。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和日漸奢華的包裝成本,每斤茶葉出廠價一般要2000元。”曹道說,大紅袍還不出名時,幾角錢一斤的茶青也曾賣過,一斤手工制作講究的茶葉售價僅幾十元。
“圍繞著武夷山的邵武、建陽、光澤等周邊縣市,原是大紅袍茶青的重要補給地,但今年情況特殊,這些地方年初就遭遇冰雹和霜凍災害的嚴重影響,大多數茶園出現了50%到70%的大幅度減產。”邵武市農業局茶葉站負責人說,在大減產的背景下,盯上大紅袍“錢景”的社會游資開始瘋狂炒作,大紅袍售價被急速推高,在北京、廈門等少數城市,大紅袍已攀上十萬元的天價。
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普洱茶
短期內,大紅袍瘋狂的價格變化,不禁令人想起普洱茶的前車之鑒。前幾年,大量資金涌入云南普洱茶產業,然而好景不長,普洱茶價格很快由天價墜入谷底,被打回原形。隨之受影響的還有茶青的價格大幅度貶值,普洱茶產業一蹶不振。大紅袍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普洱茶?
眼下正值大紅袍冬季新茶上市,但廈門市御上茗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劍平在走訪了武夷山茶產區后,連聲感嘆:“大紅袍的價格太高,實在不敢進貨。”
在廈門市湖濱北路經營一家大紅袍高檔茶葉會所的王先生向記者大倒苦水:“開業三個月,現在每月都在虧損。進會所來買茶、品茶的顧客都被高價嚇跑了。”
“有的做茶企業就是太浮躁,整天想著推出上萬元一斤的大紅袍,消費者不是傻子,哪有這么多好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葉啟桐認為,如果有人執意這么炒作下去,遲早會把大紅袍的市場前景給毀了。
葉啟桐說,大紅袍身價瘋漲之后,外界仿冒將會越來越多,這種情況頗似清末時期的武夷紅茶。武夷紅茶曾風靡歐洲,一度是英國皇家飲品,歐洲人曾以喝此茶為時尚,當時仿冒武夷紅茶的現象十分猖獗,因為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僅僅十多年后,武夷紅茶就一落千丈。
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擔憂,天價大紅袍畢竟只是一時的現象,作為民生消費品的茶葉在價格嚴重背離其價值之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遲早要發揮其調整的作用。
必須遏制茶葉的瘋狂炒作
天價大紅袍當懸崖勒馬,但對地方特色經濟、傳統品牌發展的思考不應僅止于此。從普洱茶到大紅袍,已經或正在為其瘋狂付出沉重的代價,也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深刻的警示。
作為武夷山地方特產的大紅袍,依托福建武夷山獨有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的制作工藝,才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口感,備受中外客戶青睞。葉啟桐認為,像大紅袍這樣的地方特色經濟、傳統品牌,一定要定位在長遠發展,切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作為優勢經濟資源實現保值和升值。
廈門大學教授陳培愛指出,近年來,一些地方對特色經濟、傳統品牌存在過度包裝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方特色品牌的豐富內涵。健康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傳統品牌,應扎根深厚文化底蘊做市場,切忌靠虛華包裝,漫天炒作。
“國際上流行的可口可樂幾十年來外觀包裝以簡潔見長,而不是靠虛華包裝在搞推銷。”陳培愛說,“不論是武夷山的大紅袍,還是杭州的西湖龍井,都歷經上千年文化積淀,應該從其厚實的文化積淀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形成獨具特色、廣為市場接受的形象。”
當前,社會資本源源不斷進軍武夷巖茶產業,對地方政府部門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武夷山市今后除了繼續加大大紅袍的品牌宣傳力度,還要引導市場理性消費,切實維護好地方傳統品牌的權威性和純潔性,進一步加大行業監管力度,確保傳統品牌可持續發展。”武夷山市副市長江書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