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一輪起伏之后,又是漲聲一片。而且,不僅房價漲了,似乎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在漲價。于是坊間有了更好的買房理由——抗通脹。
通脹是什么?說白了就是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宏觀一點講,通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今年以來,由于央行實行的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拉動經濟復蘇的同時衍生出明顯的流動性過剩。
理論上看,流動性過剩必然導致通脹。如此看來,抗通脹并非一個偽命題。
買房抗通脹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比如你手頭有100萬存在銀行,由于銀行計利的方式是名義利率,比如5%;可一旦物價漲幅超過5%,你就承擔了負利率。
所以買房——因為買房產所支付的,都是按通脹環境下的標準來執行的,譬如首付成數、利率等。房產變現的能力雖然差,但它是不動產,隨著經濟復蘇,通脹完結,利率恢復到正常水平……
此時市場租賃價格、資金的時間成本等都被還原,物化在房子身上的所有貨幣也同步獲得了按照現價的重新評估。
但這僅僅是最樂觀的預估,那些想要買房抗通脹的朋友們也應該仔細想想其他的問題——最應該關注的就是房產價格本身。我們不得不重視的一個事實是:資產價格的上漲往往領先于消費品價格。流動性過剩的大前提下,大量的貨幣已經涌入了股市樓市。就此層面而言,房產市場的通脹比最廣泛意義上的通脹還要嚴重得多。
日本有過所謂“消失的十年”,在房產市場上的表現就是:1990年日本樓市泡沫破滅后,至今東京的地價和房價都還沒能回到當初的水平。
再看看香港,1997年樓市泡沫破滅后,至今住宅均價都沒能超過當年三季度的高點。當時“買房抗通脹”的人果真成功了么?換句話說——他們不是在“抗通脹”,而是在“買通脹”。
我們正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偉大成就,我們其中的一部分人也受益于中國房地產市場化進程的高歌猛進。可我們是不是正犯著一葉障目的錯誤呢?
只看到了房價連年猛漲的表象,卻忽略了租金增幅遠遠落后于房價漲幅的事實呢?
要知道,住房住房,只有“住”了才叫“房”,居住才是房屋的使用價值。而租金正是房屋使用價值的貨幣體現。
之所以從成熟房地產市場的經驗來看“買房”能夠“抗通脹”,是因為國際上都是將房屋增值和租金雙重收益疊加,再將通脹因素考慮進去來計算的,絕非只算買賣價差。
目前我們中絕大部分人的“買房抗通脹”行為,實際上是屬于通脹預期下的草率動作。真正意義上的“買房抗通脹”絕不是非理性的儲蓄搬家行為,并非把現金換成房產證那么簡單。如果僅僅因為“抗通脹”的目的就去排隊搶房,那恰恰中了那些房產投機者的圈套,成了為泡沫破滅最終埋單的“套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