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鳴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饑餓”這個詞在中國已被淡忘了。盡管許多長輩對那種痛苦滋味記憶猶新,但他們也不得不與年輕人一起面對“肥胖”帶來的尷尬。現代人盡管不挨餓了,但他們仍不時與“餓”邂逅,并撞出某種火花。
必須承認,世界上有很多人還在挨餓。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高官提出建議,展開24小時絕食行動,呼吁全球行動起來消除饑餓,表達國際社會對全球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10億多人口的關注。如果說窮國百姓是被迫挨餓,一些富裕國家的人則開始“追求”挨餓。據報道,許多養尊處優的日本人如今養成習慣:在每周的某一天里,他們只喝水不進餐,目的是讓自己的腸胃“休息”一天。據醫生講,這個習慣對人體健康有益。
洋快餐居然能“制造”饑餓——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洋快餐可控制消費者的大腦,讓人總感覺吃不飽。在奶制品、漢堡以及奶昔中所含的飽和脂肪在食用后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腦,讓大腦關閉提醒人們已經吃飽的“警報”機制。研究者稱,這種作用非常強大,甚至令人吃過一個漢堡后過三天還覺得餓,想再來一個巨無霸。和這個洋快餐“陰謀”相仿的,還有饑餓營銷。所謂“饑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以維持商品較高的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這一點在車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一些被消費者追捧的新車型,總是被告知“沒有”或“請耐心等待”。結果車子等來了,車主卻需要加價。實際上,買賣雙方打的是一場“心理戰”。
五花八門的消費社會,令人欲望無限膨脹,每個人的眼睛都被撐得“滿滿”的。這個時候,卻有一部分人主動申請“挨餓”。請問:整個夏天幾乎不開空調、每月用電不到20千瓦時、上班選擇步行或自行車,這些您能做到嗎?以上做法并非“苦行僧”所為,而是時下流行的“低碳生活”。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思是減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環保生活方式。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中國人已經開始行動,把減排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自己的生活。一位名叫于瑩的參與者表示:“盡管過上了低碳生活,我的生活依舊時尚。我依舊能開車、能享受空調,只不過是比從前更有節制了。”于瑩在家中倡導的低碳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進入夏季,于瑩一家每月電費不超過120元,水費不超過二三十元。甚至6歲的女兒也成了低碳生活的倡導者。每當家人忘記隨手關燈時,小姑娘總是第一個跑過去把燈關掉。于瑩所在的公司現在也悄悄進行著“低碳運動”。午餐時,同事們使用環?曜印S腥顺鲩T時忘記關電腦,別人便悄悄幫忙關上。在這群可愛的人們當中,傳出一個口號——“我‘餓’著,但愿這個世界是‘飽’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因為貧窮被迫挨餓,有人為了保持健康而選擇挨餓;有的人制造“饑腸轆轆”賺取利潤,有人卻替社會愉快地忍受著“饑餓”。一則故事說:古代有個君王,吃盡了山珍海味,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餓。他變得越來越沒有胃口,精神十分郁悶。一天,御廚奏曰:有一種天下至為美味的食物,它的名字叫做“餓”。于是,君臣開始四處尋覓。要我說,也許,拼命想找到這個“美味”的人,不只是帝王吧?《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