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送健康”這句話盡管來源于廣告詞,但是由于確實反映了人們的心聲,因此很多人在選擇年節禮品的時候,往往首先想到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保健品。但中國消費者協會根據組織全國投訴受理情況分析顯示,去年1-3季度,保健食品投訴量同比上升,而且位居各類行業投訴增幅前列。
消費者要堅持五個不輕信
中消協有關人員向記者表示,這些投訴情況分析都是全國各地消費者協會提供的資料匯總而成。而記者從包括廣東在內的一些地方消費者協會了解到,冬天是身體進補的最佳時期,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注重自身的保健,但與此同時,有關保健食品的投訴也比較明顯。不良商家往往利用老年人渴望親情的心理,經常噓寒問暖,在熟悉之后采用軟磨硬泡的方式,讓老年人上當。
中消協提醒,一些經營者往往采用夸大功效宣傳和虛構科學根據的手法,把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包裝成具有治療作用的產品,誘導消費者購買,消費者食用或使用發現名實嚴重不符后,經營者或以種種理由推脫,或消失得無影無蹤。
同時廣州市消協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保健食品時,查看有無標志和衛生部注冊備案信息;查看批準文號,如具有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的產品,應標有“藥準字”、“藥健字”批準文號;具有保健、預防作用的,應有“衛食準字”的批準文號。同時在購買保健品時,應到信譽好、規模大的藥店,且購買后必須索取發票,以便出現糾紛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此外還要堅持五個不輕信,即:不要輕信廣告里的神奇效果;不要輕信自己喜愛的大腕明星在廣告里的宣傳,這極可能是一次有償演出;不要輕信“白大褂的忽悠,穿白大褂的不一定就是醫務工作者;不要輕信任何百分比,如吸收率、沉積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等;不要輕信保健食品宣傳的圖像信息,以免上當受騙。
注意不良商家促銷手段
消協提醒老年朋友在購買保健品時,要注意以下不良商家的促銷手段,不要輕易陷入銷售陷阱。
1.利用“贈藥”、“免費試用”等促銷手段,吸引老年人。很多老年人在試用后,全覺得不好意思,只好購買其產品。
2.在酒店開展各種“專家講座”,老年人不明就里、信以為真的是關于如何養生健體的知識講座,結果往往是穿白大褂的“專家”在講述某某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獲得過多少獎項等。
3.在公園采用加入會員制的手段促銷保健品,哄騙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后即可入會,“會員制”有種種好處,會有“專家”密切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并套取老年人的電話,以達到日后銷售的目的。
4.在商場門口采用“免費抽獎”的手段促銷,或有托兒在旁邊煽風點火,說自己也吃了這個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今天又來購買等等,引誘老年人購買保健品。
5.打著高科技的牌子上門推銷,老年人難辨真偽。閑居在家的老年人往往經不起銷售員花言巧語的誘惑,買下昂貴的“靈丹妙藥”后,因既沒有發票又找不到店鋪,出了問題只能自認倒霉。
6.在社區打著“名醫義診”的旗號,銷售人員穿上白大褂充當“名師”,用虛高的檢測結果,來“嚇唬”老年人購買、服用保健品。
7.采用“免費出游”、專車接送、贈送簡餐等手段促銷保健品,小小的惠贈后面隱藏的是一把鋒利的“宰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