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楊紅兵
14日,家住港閘區天生港街道的郭先生等居民,向江海晚報新聞熱線報料稱:因輕信一些上門“義診”的商販的宣傳,花費數百元購買了一些來路不明的“特效冶療儀”,事后發現毫無療效,經有關部門鑒定,是不合格產品。(4月16日《江海晚報》)
假冒“特效治療儀”何以售出?原來其流通路徑竟是“義診”。眾所周知,最初的“義診”,是為缺醫少藥的群眾提供免費服務的一種高尚道德行為。如今這曾深受群眾歡迎的“義診”卻成了假藥的“幫兇”。這不僅損害了“病人”健康財產,而且嚴重影響了醫療衛生部門的形象?磥“義診”背后有“陷阱”,透視近幾年相關的詐騙案件,無非利用了病人這樣幾種心理:
一是,利用“病人”貪求便宜的心理,設置各種陷阱。如以體檢、健康咨詢、診斷、贈送藥物等免費服務為誘餌,以“偽公益”的名義迷惑“病人”相信其診斷準確,藥品療效,再用贈送、打折等形式造成“讓利”假象,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二是,利用“病人”愛面子、自尊心強的心理,倒逼其購買。在義診中,組織者盛情款待,譬如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提供定期復診、無效退款等信譽保障,免費接送,提供午餐,觀光旅游,贈送禮品等,到最后倒逼消費者去購買。
三是,利用“病人”相信“權威”的心理,打著專家、教授的旗號,故意賣弄一些專業詞語,口若懸河地介紹他們的藥品或保健食品的功效,一些"病人"信以為真,結果上當受騙。
四是,利用“病人”恐慌、從眾的心理,由于農村的特定環境和農村人的性格,一些詐騙者利用表情的變化和語言的技巧來展開心理攻勢,夸大“病人”將出現的病癥,讓“病人”產生恐懼感,不買不行。同時在從眾的心理驅使下一些質樸的群眾看別人買,自己也買。
如何防范墜入“義診”陷阱?其實也不難,筆者認為必須多方用“藥”:職能部門要嚴格規范“義診”審批程序,增加動態監測的力度和廣度;健全“義診”管理體制,依法懲處以“義診”為幌子的各種欺詐行為;建立社會聯動機制,群眾、醫院、公安、衛生等部門要協調合作,明確職責,合力打擊虛夸宣傳的詐騙活動。“病人”要增強防范意識,有病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服藥也應聽從醫生指導,千萬不要輕信推銷者夸大其辭的宣傳;一旦對藥品產生了懷疑,馬上撥打當地藥監局電話進行咨詢;遇有義診的機構或人員,應向當地衛生局查詢義診活動是否經過備案批準,并現場查看義診人員的醫師執業證書,嚴格核查藥品供應企業的證件和資料。
面對形形色色的義診宣傳和促銷,要放出眼光,多些質疑,多方咨詢,千萬不要被“美麗的謊言”,騙進“溫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