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打折品牌做幌子,多賣替代雜牌藥
內幕:高利潤阻擊名品牌
■記者 邢云 張文杰 實習生 李敏 李珊
沒有,沒有,還是沒有。
7月24日是周六,頂著大太陽,連跑了長沙三家藥店,某品牌的健胃消食片依然不見蹤影,家住長沙市曉園公園附近的張峰很納悶,“怎么藥店都給我推薦一些沒聽說過的廠家的藥品。”
根據張峰的講述,本報記者25日分赴多家藥店采訪,發現不只是這種健胃消食片,不少常用品牌藥在零售藥店,已經面臨“失寵”。
品牌藥被擠出柜臺
記者選取了夏天市民常需的三種藥:哈藥雙黃連口服液、廣州白云山板藍根顆粒、江中健胃消食片,并隨機走訪了5家大小藥店。
在芙蓉北路一家大型單體藥店,哈藥雙黃連口服液、廣州白云山板藍根顆粒被告知無貨,江中健胃消食片被放在同類藥中極難找的位置。蔡鍔北路一家中型藥店,白云山板藍根顆粒、江中健胃消食片無貨,哈藥雙黃連口服液則放在角落。記者走訪的另外3家社區藥店,這三種品牌藥都杳無蹤跡。
除以上3種藥外,記者發現云南白藥的創可貼、三九的感冒靈顆粒、廣州光華的小柴胡顆粒等耳熟能詳的藥廠生產的藥品,也是要么沒有,要么在藥柜最底層。
打折品牌藥成幌子
25日下午,記者看到芙蓉中路某藥店張貼的海報上,杭州民生藥業生產的多維元素片打折,進店表示需要購買。
記者找了一圈,在柜架最底層的角落里,發現了打折單上寫著的“市場價21.6元,折后11.5元,杭州民生生產的多維元素片。”
記者拿起盒子是空的,“服務員,這個還有嗎,怎么擺個空盒子在這里啊?”店員走過來說,“不好意思,先生,這個沒有貨了,賣完了。”
她順手拿起了貨架上另一款產品介紹起來:這種和您要的那種差不多,有效含量足,吸收充分,老人、小孩都很實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打折的品牌藥往往成了吸引顧客進店的幌子,顧客進來后被告知已經售完,然后店員再推薦另外的替代品種,并強調療效差不多、價格還更便宜。
探因
雜牌藥利潤高達5成多
品牌產品往往是商企吸引人流、賺取利潤的“殺手锏”,怎么到醫藥零售終端,就成了不受待見的“小媳婦”了呢?
一位從事藥品零售20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品牌藥的利潤基本透明,最高不過15%,而一些雜牌藥,甚至是自己的貼牌藥,利潤則高達50%以上。
“藥店不是慈善機構,也是企業,當然要趨利,所以高毛利品牌占據柜臺,品牌藥則慢慢成吸引人流的噱頭,特別是在中小型藥店被邊緣化時。”
對品牌藥企來說,面對逐漸達成默契的大多數藥品零售終端,抗議的聲音基本是微不可聞。一位藥企負責人告訴記者,終端為王的現狀下,他們也沒太多辦法,“這其實最后還是患者利益受損,因為選擇有效率低的藥品,他們的健康成本支出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