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臺灣衛生部門通報稱,島內最大食品添加劑供應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劑“起云劑”中非法添加可致癌的塑化劑DEHP。隨后,另一家起云劑供應商賓漢香料化學公司也被曝光非法添加另一種塑化劑DINP。很快,“塑化劑”從普通消費者一無所知的專有名詞演變成一場席卷全臺的“塑化劑風暴”。 大陸
將開展桶裝食用油
塑化劑風險評估
針對臺灣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衛生部昨天召開相關知識媒體溝通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專家劉兆平透露,大陸計劃對桶裝食用油等重點食品進行塑化劑含量風險評估,如果發現異常立即予以預警。
■評估摸底重點食品
調查間接污染風險
臺灣塑化劑飲料事件發生后,塑化劑這種有毒的工業添加劑倍受社會廣泛關注。劉兆平昨天說,雖然塑化劑允許被用于塑料制品、塑料包裝的生產,但是國家明令禁止在油脂食品包裝和嬰兒食品包裝、容器中添加塑化劑。衛生部計劃對重點食品開展風險評估,主要目的是摸清基本情況,及時發現潛在危險。“如果在食用油中發現含有塑化劑成分,”劉兆平說,“就說明生產企業在塑料桶中違規添加了塑化劑,核實之后將發出預警。” 不過劉兆平指出,大陸調查桶裝食用油與臺灣事件截然不同,臺灣是直接在食品中加入塑化劑,而大陸調查的是間接污染風險。
■藥監局緊急發通知
下架兩種保健食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3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暫停生產和銷售協和牌靈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多種氨基酸片兩種保健食品。
通知說,各地應暫停生產含鄰苯二甲酸酯的協和牌靈芝孢子粉片(國食健字G20070306)和美中清素牌多種氨基酸片(國食健字G20100217),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上述兩種產品要立即下架。
通知還要求,凡配方中含鄰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相關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應立即暫停生產,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產品立即召回,并即時報告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東莞涉案公司法人代表被拘
查獲食品添加劑產品約6噸
廣東省食安辦6月2日晚通報,東莞市公安部門已對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昱延公司)法人代表朱某某依法刑拘并正抓緊審訊,東莞市有關部門依法查封了該公司庫存的食品添加劑產品約6噸、用于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原料0.6噸、攪拌機2臺、灌裝機1臺。
據了解,廣東省質監局和東莞市近日在組織對食品添加劑企業進行排查中發現東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與臺灣“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有關聯,立即進行了執法檢查,并抽檢了該公司生產的30批次復合添加劑成品和20批次用于生產食品添加劑的原料。
檢測結果發現,其中4批原料和4批復合添加劑成品含有毒工業原料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DEHP)。查獲的進貨和銷售記錄顯示原料“起云劑用油”來自臺灣,其食品添加劑產品主要流向廣州、江門和東莞等地。目前,有關部門已對昱延公司采取查封并扣押原料、產品及生產設備等措施,有關地區及部門正全力追查產品流向。
■文/本報記者
趙新培 李佳
《人民日報》
■制圖/王慧
臺灣
對塑化劑調查
擴至全部種類
臺灣受塑化劑污染的產品種類,截至2日中午已達809項,涉及廠商242家。目前,島內監管機構已經開始追查塑化劑來源。目前,對塑化劑的調查已擴大至包括DEHP、DINP以及DBP、BBZP、DMP、DBP、DOP、DEP共8種在內的全部塑化劑種類。島內監管機構同時開始追查塑化劑來源。
■鎖定兩大制造商及兩家經銷商
27噸塑化劑未申報成追查重點
臺灣檢方目前已經著手調查塑化劑的源頭,包括制造商和經銷商,現在已經鎖定臺灣兩大制造廠以及兩家下游經銷商。公司負責人被收押后,供稱其貨源來自金童化工,檢方來到這家公司,看到上班時間卻大門緊鎖,一桶桶化學染料放在貨車上,才發現負責人早前因為以潤滑劑的名義販賣塑化劑已經遭到收押,而另一家上游供貨商興隆貿易行也已經被搜查過,但業主供稱不知道下游廠商購買原料的用途,被列作證人后暫時釋放。
除了追查經銷商,檢方也在調查塑化劑的制造商,現在已經鎖定島內兩大制造廠南亞和聯成,發現聯成就是金童和興隆的供貨商。而南亞在去年制造了36萬噸塑化劑,卻只申報了8.9萬噸,未申報的近27萬噸塑化劑是目前追查的重點。
■兩種藥品檢出塑化劑
制藥業被令自查三天
塑化劑事件愈演愈烈,除了食品和飲料被查出塑化劑,臺灣“生達制藥”生產的抗胃酸劑“保胃懸乳液”和“中國化學”生產的胃藥“益胃片”也相繼被檢測出塑化劑,目前,問題藥品已經被下架回收,臺灣“衛生署”并限令島內制藥業界三天內自行清查。
■食品業受塑化劑事件影響
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臺幣
本次事件已對臺灣食品業乃至出口產生巨大沖擊。有分析稱,這起事件對臺灣食品業所帶來的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臺幣,特別是健康食品及飲料業的損失將最為慘重。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1日表示,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沖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預估今年臺灣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新臺幣,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衰退幅度。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認為,對經濟的沖擊不僅是下架商品損失,還包括營業收入減少、股價下跌、消費萎縮、游客消費卻步以及外銷沖擊,消費信心則需要1年才能全面恢復。
為挽回消費者信心,已有商家為自己的產品制作“產品履歷”。如臺鹽公司最新推出的產品履歷,可讓消費者通過條碼了解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清潔記錄、環境記錄、成品存放記錄、成品檢驗記錄,更可清楚追溯了解原物料COA、原物料檢驗記錄、入庫記錄及儲存記錄等。
臺灣成功大學最新發布研究報告稱,臺灣室內灰塵的DEHP含量“全世界最高”,報告稱:木質地板或打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會提高兒童氣喘機率或讓女童性早熟。研究人員為此警告相關單位,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則要制訂“塑化劑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要避免或少用塑膠類產品。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
專家建議
避免用塑料容器裝過熱食物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專家伍學焱教授介紹,塑化劑是一種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可抑制男性體內性腺激素分泌。國外曾對221名男性進行尿液檢測,尿液中塑化劑含量高的人,其睪丸酮含量就低一些。這種情況會導致男性不育比例增加。專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劑無處不在,水、空氣、土壤中都有,但只要是在安全劑量范圍內是對人體無害的,公眾不必過分恐慌。據了解,塑化劑一般在人體中停留24—48小時就被排出。通過對猴子的試驗專家推算,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終生、每天攝入1.5毫克—8.5毫克的塑化劑,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不過,如果是大劑量、長時間攝入,肯定會破壞人體健康。專家建議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使用塑料容器裝過熱食物,也避免用塑料容器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