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
我國相關法律對“假洋”尚無法定性
■開欄語
國內“假洋鬼子”的故事一出出地在上演,從未間斷。從此前先后被媒體曝光揭開假“洋”皮的澳優、美國施恩、法國合生元、歐典地板……到如今的達芬奇、味千拉面等,“假洋鬼子”綿綿不絕,而“造假”花樣也層出不窮。消費者一方面痛恨被“假洋鬼子”欺騙,但一方面又對其無可奈何,甚至,監管部門對“假洋鬼子”們也無從下手。日前,針對消費者質疑“達芬奇”為假洋品牌,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就表示,目前“假洋品牌”的概念還很難確定,不太好定性。法律法規的空白,對監管帶來諸多難題,消費者唯有擦亮火眼金睛。從今天開始,南方財富將推出系列報道“揭開假洋鬼子畫皮”,戳穿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假洋鬼子”招搖撞騙的伎倆。
在中國,“假洋鬼子”的故事從未間斷發生。
在記者連日來的走訪中,發現當前國內“假洋鬼子”的“重災區”為化妝品、服裝、洋奶粉、家具等領域。在廣州友誼、廣百、天河城等中高檔商場的服裝區,記者看到,許多品牌均是由一串串英文字母組成的洋名字,部分標注中文名字的品牌,也頗具洋氣。
“假洋鬼子”隨處可見
記者在觀看各款衣服時,銷售小姐頻頻向記者介紹稱,這是意大利品牌,設計、料子都很好。記者在市場上走訪時,不少品牌服裝都打著法國設計、日本品牌、韓國款式、美國品牌等海外品牌的旗號,售價動輒都是二三千元,男士西裝售價過萬元者比比皆是。然而仔細看衣服里面的標簽標注,卻多是東莞、佛山、廣州、深圳等國內企業制造。不少消費者反映,在國內市場即使一些較出名的洋品牌服裝,在其號稱的發源地國家,也并沒有生產,沒有銷售。
在洋奶粉領域,打著“進口”旗號的奶粉品牌也多不勝數,有的品牌宣稱“奶源進口”,有的號稱“原裝進口”,有的名字起得洋氣十足自稱荷蘭或英國品牌。一位國內乳品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國內消費市場愈發崇尚洋奶粉,這使很多商家看到機遇,投身從事國內洋奶粉貿易,一罐900克的標稱“原裝進口”的洋奶粉,最高價可賣到500多元,而成本不過100元。
據該人士透露,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市場上一下冒出至少30多個新洋品牌,都是沖著中國市場而來,“在國外,如美國、英國等國家,市場上的嬰幼兒奶粉品牌只有五六個,很多在國內看到的品牌,在國外市場都沒有。”
造“假洋”已有完整套路
“假洋鬼子”在國內消費市場層出不窮,與國內消費者“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有關,這也導致部分商家鉆空子造“假”。
據專家介紹,國內消費者普遍的觀念是,洋品牌代表高端、時尚、品質好,而“中國制造”則不被信任。部分商家為了迎合消費市場,將自己包裝成洋品牌,在售價上也追求“貴”價,從而獲取暴利。
據中國著名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介紹,目前“假洋鬼子”的造假套路主要是,國內企業在國外某個國家或地區注冊商標或空殼公司,然后以授權或與國內公司合作名義在國內使用,該品牌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完全是國內完成,也只面對國內市場。
有知情人士舉例稱,在廣州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某E開頭的女裝品牌,標稱自己是巴黎牌子。然而該牌子從設計到加工再到銷售全部都是在廣州運作,和巴黎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在巴黎注冊了商標。據透露,目前國內服裝行業使用“國內生產、國際注冊”方式運行的有很多,法國、意大利等時尚之地都是熱門注冊地。此外,像此前媒體曝光的法國合生元、美國施恩、澳優等,也都是采取在法國或美國、或澳洲注冊商標或公司的形式,在國內運作。
另一種造“假”方式就是類似達芬奇式的保稅區“一日游”。進口商品在國內生產,然后以出口形式在周邊地區如香港、澳門地區或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周轉一圈,回來成為進口產品。部分產品為了節省物流成本,則僅在保稅區內周游一日,取得合法的進出口單據,于是國產品變身進口產品,身價暴增十倍甚至更多倍。
據透露,目前在市場出現的眾多進口葡萄酒,就利用了保稅區造假洋酒。據業內人士介紹,不少進口葡萄酒打著“原瓶進口”的幌子,按照國際慣例,“原瓶進口”應是指一瓶酒從葡萄種植、采摘、榨汁、發酵、窖藏、酒液裝瓶、酒瓶標簽及內外包裝全部在原產國完成。然而國內比較盛行的假冒“原瓶進口”酒,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掛羊頭賣狗肉,“西班牙、澳洲原酒當法國酒賣”;一種是“原桶進口,國內勾兌分裝”。國內葡萄酒資深行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內不少保稅區內,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國際分裝中心”,按照我國相關法規,在這些保稅區內的生產線上灌裝的葡萄酒仍可打“境外”的擦邊球。大桶進口原酒在這里被分裝到小瓶中,為了節省成本,部分商家在國內分裝時也可以采用更加便宜的包裝材料,分裝后出了工廠大門,就算“出口”到了中國。因此,這些分裝的葡萄酒最后被商家貼上“原瓶進口”的標簽。“正是一道廠門之隔,投機商在理論上完成了‘原瓶進口’的過程。”
此外,還一種造假方式,商標在國內注冊,在國內生產、銷售,只不過取了個洋名字,或者編造點洋味故事,或者宣稱設計是韓國、日本風格。
法律尚“管不了”假洋鬼子
目前國內市場普通存在“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而且商家也在極力營造洋品牌“高貴”、“優越”,這致使假洋現象普遍存在。盡管從法律層面上,假洋們并沒有觸犯相關法律法規,然而消費者感受上卻有受騙感。
北京市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陳北元律師指出,從法律層面上來看,上述企業的做法都是合法的,在目前的國內法律里,對其做法并沒有禁止。他認為,在人們廣泛理解的假洋品牌,上述三種造假行為都可列為這類,然而除非它們涉嫌虛假宣傳,如像達芬奇,宣稱家具原產地為意大利,實則是保稅區一日游,可通過司法渠道進行追究,否則無論消費者、監管部門或法律都無法對其有作為。
事實上,對于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假洋品牌泛濫,我國相關法律和監管都無可奈何。記者在采訪假洋品牌過程中也發現,雖然明知不少號稱來自國外的洋品牌,基本沒有內涵、沒有文化、也沒有科研,然而這些假洋品牌企業證照齊全、手續完備,在目前的法律環境下,尚無法確定其為不正當。而消費者在被“假洋”欺騙之后,也只能認為在道德上其不誠信,在維權方面卻無法可依。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日前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目前“假洋品牌”的概念還很難確定,不太好定性,許多中國知名品牌同時也是國際知名品牌,不過國產品牌洋名化的現象的確存在,有的企業是為了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有的則是迎合消費者崇尚“洋品牌”的消費心理,就注冊了有“洋味”的品牌,消費者很難僅從名字來判斷是否為國產品牌。對工商部門來說,只要企業提出的商標注冊申請符合商標法規定,不違反相關法律,就可以予以注冊并正常使用。不過,監管部門已關注到假洋品牌現象,付雙建稱,工商總局已成立專門課題組,正在研究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