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上網曬藥品底價
銷售藥品的潛規則,令老百姓難以吃到平價藥和放心藥。一些在醫藥行業打拼多年的業內人士,開始紛紛站出來,揭露醫藥行業的黑幕。羅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北京從事醫藥行業20年,是一家醫藥公司大股東。
12月初,羅曉創建了藥品底價查詢網,將1.4萬種常用藥品的底價數據公布于眾。在藥品底價查詢網上輸入藥品信息,可以查詢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國藥準字、規格、供貨價、零售價和生產企業等。
羅曉說,去年,一位好朋友的孩子得了腫瘤,來北京治療,花了70多萬元,為此傾家蕩產,孩子的病沒治好,回到老家后腫瘤又長了出來。朋友訴苦,說治療費和藥價太貴。此后,羅曉決定想辦法把藥價降下來,讓老百姓真正能實惠看病。從今年3月份開始,他利用自己的醫藥公司,通過進貨等方式,不停地收集各個藥廠的供貨單、出庫底單、訂單合同和一些發票,共統計出了1.4萬種常用藥的底價。記者看到,羅曉手中1.4萬種藥的供貨價報價表和出庫底單均準備封存,其出庫底單上,都蓋有各個廠家的出庫章,“這些都是證據,就算藥企起訴我們,有這些也不怕”。目前,羅曉手中還有三四萬種藥品底價,“等進一步收集證據后會對外公布”。羅曉稱,他做這些,沒有任何商業目的,只求讓藥品的供貨價和零售價透明化,降低老百姓的醫療費用。
羅曉稱,網站迅速引發網友關注,從每天幾千瀏覽量一下暴漲到每天幾百萬瀏覽量,12月14日,網站曾因瀏覽量過大一度癱瘓。在網站日益紅火的同時,他的生活也完全改變。“身邊從事醫藥行業的所有朋友,都表示不理解,這種自曝黑幕,斷了大家財路的事情,完全是吃力不討好,他們不再理我,甚至打電話過來罵我,說我是神經病。”羅曉說,他陷入眾叛親離的地步,甚至被原醫藥公司“請辭”,“只剩下十幾個員工還沒離開,但我們會堅持把這個網站做下去”。
專家說法
>>觀點
關聯銷售就為賺錢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原海軍總醫院藥劑科主任孫忠實教授認為,藥店售藥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做到個體化給藥。
合理的用藥原則要遵循以下幾點:一是正確選擇病人;二是正確的給藥劑量;三是正確的給藥時間;最后是正確的給藥途徑。而藥房的這種關聯銷售法,賣一些“套餐”,實際上就是為了掙錢。他們推銷的藥不一定是適合病人,只是單純追求利益。
藥店員工工資和營業額直接掛鉤,自然就會產生關聯銷售。不僅店員要注意個體化給藥,老百姓也要提高對藥品的認識,不能盲目追求新藥或進口藥。自己不懂的,最好先到醫院里咨詢大夫,對癥用藥。
>>危害
亂開處方藥害人命
根據我國《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藥品零售企業應當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分類管理規定的要求,憑處方銷售處方藥。
孫教授稱,濫用抗生素危害極大,有些人對抗生素會產生過敏現象,嚴重會導致休克死亡。長期服用,會對病人神經和血液功能產生危害,嚴重損傷肝腎功能,同時會提高一些病毒的耐藥性,使現有的抗生素逐漸失效。
孫教授表示,藥房不憑處方賣抗生素也是為了賺錢,“不是每個需要抗生素的顧客手里都有處方藥,如果藥房拒絕銷售,將會損失很大一部分利潤。”現在大部分處方藥都在醫院,“肥水不流外人田,醫院很少讓處方流向藥店”。一些藥店請退休的醫師在店里坐診,退休醫師還有開處方的權力,“隨便開處方,這是一種變相的違規操作”。
>>支招
買藥時認準通用名
孫教授稱,藥品一般有四種名稱:一是通用名,是一種藥的法定名稱,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統一名字;二是化學名;三是別名,是生產廠家為了區別而起的“小名”;四是商品名,企業為了創出自己的品牌而用的。
國家規定藥品外包裝上一定要有通用名和商品名,而西藥還必須用上化學名。“很多人容易被藥品的商品名給忽悠,覺得某某知名的藥就一定療效好,這是錯誤的理解。只要藥品通用名一樣,不管它的商用名如何花哨,實際藥效差不多。”藥品商用名是為了企業更好競爭而使用的,不要被廣告上夸大療效的宣傳詞給蒙騙了。
業內人士羅曉稱,老百姓去購買藥品時,如果通用名相同,最好選用最便宜的,不要買品牌藥,“因為都是同一種藥,療效上沒有任何區別,沒有必要幫廠家繳納廣告費”。
本版文字本報記者王奕實習記者張秀國本版圖片本報記者王奕實習記者張秀國攝
- 1
- 2
- 3
- 4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