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箱蘋果五六十元,一個紙箱四五斤重。近日有消費者向《天天315》反映,在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發現被灌裝了水泥的“加重紙箱”,而且屢打不絕、一犯再犯。這是黑心商戶的個別行為,還是蔚然成風的普遍手法?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1985年北京市政府出臺了放開肉、蛋、水產、蔬菜五種農副產品價格和打開城門,歡迎各地蔬菜進京的兩項舉措,于是便有了1988年成立的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經過22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在的新發地已經成為了北京市交易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在全國的同類市場當中,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就在不久之前,消費者蔡先生向經濟之聲投訴,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商家銷售紙箱裝的水果的時候,將箱內灌澆水泥或者是夾雜紙張,而且顧客購買水果時需要連同紙箱一同要稱購買,這個情況已經存在了多年,而且無人治理。
消費者有話說:包裝箱“加重”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
蔡先生:我已經在新發地市場購買了三年的水果了,我發現一個問題,商家所有用紙箱的密度都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存在灌澆水泥的行為,舉個例子如果我買一箱40斤重的蘋果的話,有的時候光這個紙箱子就能夠重10斤,可以這么說就是說有1/4我是在用買蘋果的錢買了一堆沒有用的紙箱子。
還有的就是他會在這個水果裝在箱子里面他會分很多層,一般來講是三層有的是兩層,他會在最下面的一層墊很多紙張,增加它的質量。還有的他會用很多沾濕了的手紙包裹水果,然后把水果放進紙箱子,也是增加他的質量。而且你如果說你在購買的時候你不想要這個紙箱子,你說我不要這個紙箱子,我就要里面的水果,他是不賣你的,因為他們是搞批發的,他們是不搞零售的,你說我就買3、5斤這個都是不允許的,最少你要買一箱。
那發現有問題了之后,蔡先生是不是找過那些有問題的商販呢?繼續來看蔡先生是怎么說的。
蔡先生:也沒有,我覺得他們也是利用了這個很多市民就是說吃這種小虧上這種小當的心理,可能大家也覺得不值當也就不去了,因為每次你想我們買水果,論箱買的話我們不可能坐公交去,我們肯定開車去,所以往返的話,你的這個油錢,你的這個時間成本都很高,所以說也就不會說再返回去再找他們了。
主持人:您是買了三年的水果了在這兒,然后就一直碰到這樣的問題,頭一次比如說碰到了,下一次再去買的時候,有沒有記著這樣的教訓,然后當時就做出一些反應,然后去要不找商販,要不找市場管理的地方。
蔡先生:我們是很無奈的,因為現在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了,我也經過了一番就是了解,商販他們也說,他們只能夠做一些這種手腳,因為你過路費還有油錢都非常的高,但是這種農產品它的進價又很低,如果說他不做這種手腳的話,他的這個水果拉過來就等于說是賠錢了。但是現在有一些商販他的手腳做得已經非常厲害了,有的甚至就是說將近一半的重量都是這個紙箱子的重量,因為你可以想象一下,往這個紙箱子夾層里面灌澆水泥,這個質量是增加很多的,非常沉的。
商家有話說:水果批發成箱買 不分拆
接到投訴之后記者在網上做了搜索調查,發現蔡先生反映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問題大多數集中在去年,今年的1月份經多家媒體曝光之后,這類現象很少再出現了,拿到是年關將至,一些無良商販又有準備了嗎?現在的新發地能不能買到讓消費者秤心的水果呢?記者前往位于北京南四環的新發地水果批發市場,進行實地的探訪,來到新發地記者看到,這里一派紅火的節前的景象,有開著工具車或者是面包車上貨的,也有一些普通消費者驅車前來自購,為了更加真實了解情況,我們記者在新發地進行了暗訪。
記者:這個多少錢啊。
商家:你要的話80塊錢。
商家:普通的富士現在都合到4塊錢一斤,山東的蘋果今年都合到6塊多了,就是甘肅的那些蘋果,就是一般普通的大紙箱裝的那個,4塊錢一斤,你要的話也有,我讓他給你拿去,那個大紙箱裝的那個便宜。
記者:大紙箱裝的。
商家:對,就是大黑箱裝的,你拿一箱出來。
大紙箱這個被放在后面倉庫里面的大紙箱裝的蘋果,會不會就是蔡先生所提到的水泥紙箱呢?記者立刻提高了警惕。
商家:這就是果稍微小一點。
記者:這一箱多少?
商家:25斤,給您100塊錢,4塊錢一斤。這也是正宗的冰糖心,就是個小一點。到咱家買絕對是正兒八經的新疆蘋果。
記者:必須得用這個箱子。
商家:這個箱子也沒多少,一斤多一點,無所謂的事。
記者:現在都不敢成箱買,人家說我那會看電視報道。
商家:你說那個。
商家:你說那個只有新疆蘋果,去年就是在蘭區發現那個,咱們家做新疆蘋果做了7、8年,你到我家買東西我絕對是實在價。
記者:他們說那個箱子拿水泥灌過。
商家:對,那個箱子一般4、5斤。
記者:現在還有啊?
商家:現在蘭區應該還有。您別在那個地方買,咱們這兒是固定攤位,不可能賣那種。
商家有話說:市場處罰很重 現在不敢用“加重”包裝箱
從這家店鋪出來之后,記者與投訴者蔡先生取得了聯系,向他求證買到問題水果的具體的地點,正如這位店主所說蔡先生買到的問題水果箱就是來自新發地批發市場的南果品批發市場。之后我們的記者就來到了南面的果品批發市場,南市場部像綜合市場,這里專門經營蘋果還有梨菠蘿等等果品,只有一個室內的批發市場,主要的收買方式是場地內依次排開的大型的帶掛貨車,記者留心觀察,這些貨車以山東、甘肅、河北以及北京的車派居多,隨后記者就裝箱蘋果對這些戶外的貨車家展開了暗訪。
記者:這個是那個?
商家:水晶富士,山東煙臺的。
記者:這個多少斤?
商家:22斤。
記者:按箱賣。
商家:論斤也行,論斤3塊5,你要就一箱,不零賣。
記者:要拿是從你上面拿是嗎?
記者:這個論斤賣還是論箱賣?
商家:論箱。
記者:都是成箱賣?
商家:對,這個不散賣。
記者:毛重31斤重,你這個箱子不重嗎?我看電視上報道那個。
商家:這個不是,現在沒用那種箱子了。
記者:現在都沒有啊?
商家:不敢用,你要用市場能罰死你。
記者:市場能罰。
商家:我聽說上次有個哪里的,罰三四千。現在不敢用。
記者:這是哪的蘋果?
商家:甘肅的。
記者:這多少錢一箱?
商家:那個90。
商家:這個便宜這是75,這個稍微小一點。
記者:這個能散稱是吧?不用成箱也行?
商家:最少賣一箱,最低得拿一箱沒有人散稱買,要是散稱在外面買多了。
記者:我主要怕你們箱子有問題,那會兒不是報的說你們這兒水泥箱什么的嘛。
商家:水泥箱是去年,現在誰也不用了。
商家:工商罰、市場罰,兩頭罰誰受得了。
- 1
- 2
- 3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