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秋,一些商品尤其是服裝面臨換季銷售,各大商場“原價X元,現價X元”的促銷標簽比比皆是,即便是街邊小店,原價、現價兩套價格同時標注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記者在北京、沈陽、南昌、銀川等地一些商場采訪發現,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跌入“原價”陷阱。專家建議,消費者應理性消費,不要被“原價”迷惑,貨比三家,慎重選擇。
消費者抵擋不住的誘惑
家住江西南昌市南京西路的李女士,最近在南昌某大型家具廣場購買了一張床,標簽上原價標為5000多元,導購小姐說,這一品牌的家具統一打八五折,看李女士想走,又趕緊拋出一句:“我們在幾個月前開張時是八折,如果想要,我請示經理給你開張時的價格,怎么樣?”要知道這半折可以少花200多元呢!李女士動心了。然而,等雙方談妥,李女士交完訂金后,突然疑惑地向導購小姐發問:“你們的原價是哪里定的,是不是想標多少就標多少呢?”小姐答復:“原價肯定是有點兒水分,要不然,就不必打折了。”李女士恍然大悟,原來“推銷”生意的訣竅是如此這般。
在沈陽市一大型商場,一件原價標為398元的上衣現價為“打三折”,一雙原價標為698的名牌皮鞋現價為298元。記者問售貨員:“原價真的有這么高么?”售貨員回答:“雖然沒賣過698元,但一直是高過現在的價,原來八折、七折,后來六折也賣過,總之,現在購買最劃算。”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消費者對原價持懷疑態度,但是,在購買商品時仍然會以此為參照,甚至成為一個購買動力。在沈陽商業城一品牌鞋專柜,在一排以現價100元銷售的涼鞋中,洪小姐看中了兩款,正試來試去難以取舍時,她看了看貼在鞋底的“原價”,最后她挑了一雙原價更高的。洪小姐說:“我潛意識里會認為,原價一般是廠家定的,價格定得高的,可能在材質上會好一些……”
也有一些消費者說,雖然明知一些原價是虛假的,但是也有一些品牌商品是按商品標簽上的“建議零售價”“全國統一價”銷售的,因此,人們往往把商品上標示的價格當作原價,作為購買價格的參考。
商家賺錢的“游戲工具”
“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陷阱,玩弄‘原價’概念,利用‘原價’和‘現價’的較大‘差額’吸引消費者,是商家普遍的賺錢把戲。”南昌市價格監督檢查局局長陶小林說。
沈陽市物價局價格投訴中心徐先生介紹,“原價”實際上是指經營者在本次降價前七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前七日內沒有交易價格,以本次降階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否則就屬于價格欺詐行為。比如,同一種商品在某商場七日內賣過100元、200元兩種價格,那么100元就是“原價”。
不少商家往往通過有水分的“原價”,拉開商品原價與現價的差距,造成消費者的心理誤差,使消費者誤以為得到了大實惠,最終走進商家的圈套,非理性地購買了價格并不一定實惠的商品。
記者發現,玩弄“原價”概念的現象林林總總。
一是把未成交過的價標為“原價”。在南昌市一大型購物中心,記者在某名牌羊毛衫五折專柜注意到,一件羊毛衫標的原價586元,是衣服標簽上注明的建議零售價,導購小姐告訴記者:“現在很劃算,原價打五折。”導購小姐說原價是586元,這個品牌標的就是586元,但是一進商場就打八折,從沒有賣過586元。
二是把歷史最高價標為“原價”。記者在一件被導購小姐說成“原價229元、現價只需69元”的歡騰牌的褲子上看到,吊牌上標價是229元,吊牌上同時有一張黃色的寫有“169元”的貼牌,記者問原因。導購小姐不情愿地說:“以前賣過169元。”
三是把“建議零售價”標為原價。人們在購買商品時常常會發現:服裝、洗滌用品、化妝品等商品只要帶有廠家或供貨商、代理商自制的標牌,很多都會印有“建議零售價”“全國統一價”等字樣,并在下面相應標上一個價格。零售商往往直接在這個標簽上再貼一個低于“建議零售價”的價格標簽,于是“建議零售價”成了原價。
四是虛擬“原價”。一些新進商品一上市就捏造一個高于商品實際售價的價格,并稱之為“原價”。記者注意到,一些商店開業第一天就把許多產品標為“降價”“特價”“經理簽名售價”,并給價簽貼上一個所謂的“原價”。
記者從沈陽市、南昌市物價部門了解到,商品首次定價不能簡單地說是原價,廠家自己標出的“建議零售價”也不是原價。
貨比三家“理性”消費
沈陽市物價局徐先生認為,對于商家玩弄“原價”概念、誤導消費者,目前我國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建議消費者理性消費,貨比三家,慎重選擇。
江西省價格監督檢查局舉報中心辦公室主任陳朗如認為,目前職能部門對于“原價”的查處較難。首先,原價真實性的核定難,由于服裝等屬于市場自主調價范疇商品,一般來說,企業、經銷商會根據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和利潤空間等來定原價,但是,真實性如何,需到產品生產源頭等環節去核實,這有相當的難度。其次,對于商場所標價是不是“原價”,是不是曾經賣過的價,核實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經銷商往往在面對職能部門的檢查時難以提供有效的銷售票據或記錄。
南昌市價格監督檢查局局長陶小林強調,面對商家亂標“原價”現象,廣大消費者應保持清醒頭腦,理性消費,在選購打折商品時,一是要看好商品的質量再買,二是不要因“原價”與“現價”差額大而購買,三是無論商品的價格如何低,最主要的是按需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