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保險消費者來講,保險公司每一個產品的真相和全景,都籠罩在自己的常識以外,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迷霧。但是,如果這種市場迷霧是由保險公司誤導或隱瞞造成的,那就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關于“友邦保險"護身符"定價比人保壽險"精心優選"產品貴3倍”的問題,友邦保險的解釋難脫誤導和隱瞞之嫌。我認為,對保險消費者來講,友邦的辯解,會加深市場迷霧。
友邦“選擇性強調事實”更有選擇性之嫌
《友邦保險驚詫:保費比人保壽險貴3倍》一文發布后,友邦保險指出該文帶有“主觀偏頗”。友邦表示,文中有多處“選擇性”強調事實。
但是,我根據友邦的解釋,通過專業精算師的支持,再次對友邦與人保壽險的兩款同類產品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仍然是:友邦的“護身符”比“精心優選”貴很多。
根據測算,定期壽險中,友邦的“護身符”比人保壽險的“精心優選”整體貴了159.03%,最貴的達到了驚人的259.23%,近3倍;而附加重疾險中,友邦比“精心優選”整體貴了172.77%。最貴的達到了218.22%。
在將最新調研結論通知友邦后,友邦一直沒有在約定時間內給予回應,不過,讓消費者欣慰的是,友邦保險總算沒有再次進行“選擇性”回復。
友邦“不能單純比較價格”有隱瞞之嫌
對于調研結論最核心的部分,友邦一直沒有正面回應,反而指出兩家(保險公司)產品有較大的差別,因為保障利益不同,因此不能單純進行價格比較。
但是,我認為,友邦保險此舉無疑是利用消費者的專業知識不足,隱瞞保險產品定價的基本常識。
專業人士認為,保險產品保障功能的差異確實是影響價格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風險有不同的價格。但既然能夠定得出價格,就意味著不同風險都有可以量化測算的價格模型。所以,專業人士完全可以把兩款產品的保障功能盡量拆細到相同或近似,然后再作比較,如此就可以基本判斷不同公司的定價原則和不同產品的性價比差異。
我認為,保險定價本身就是一個量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風險、任何保障和任何服務,都可以通過精算量化到精確的數字,這個最終的數字就是該款保險產品的價格。據此,相同類型相似保障的保險產品,完全可以比較雙方的保險價格的高低。
友邦保險專業缺失還是故意誤導?
讓人驚訝的是,面對調研結論,友邦保險又強調自家產品具有“保證轉換權利”,且不需要體檢。言下之意,這些服務都可以增加消費者利益,故保費價格需要提高。
專業人士通過對友邦“保證轉換權利”條款進行分析后指出,這個轉換權益并沒有什么特別價值,也不會對產品最終價格造成影響。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友邦的“保證轉換權利”需要轉換費用,并且具體多少費用,友邦條款中沒有說明,消費者購買時需要適當關注。
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友邦保險把“不需要體檢”作為應對“價格貴質疑”的理由,不知道友邦是過于高估了自身的專業能力,低估了大眾的專業水準。
眾所周知,“體檢”是保險公司控制風險的一種手段,它會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從而導致保險價格的提高。專業人士強調,保險公司強調產品“不需要體檢”、“免體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銷售人員的銷售難度,提高銷售成功率,而并非從客戶利益的角度考慮。
保險產品定價體現公司道德水準
也許對擁有90年歷史的友邦保險來講,剛剛起步的大陸保險市場和保險消費者都還不夠成熟和專業。但是,企業的道德屬性和社會責任永遠是任何公司最核心的競爭武器。
保險產品是保險公司經營文化、經營理念的體現。在保險發達國家,公認的常識是,保險產品的定價體現了保險公司的行為道德,一家保險公司提供的產品是否低廉,通常取決于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以及保險公司愿意讓利多少給保險消費者。
對“專業”的友邦保險來講,90年的歷史足以讓其在經營效率方面傲視群雄,但是比民族保險公司貴得多的定價,到底是友邦經營效率不高?還是不愿多讓利給消費者?在某些保險公司代理人眼中是“小公司”的人保壽險,為消費者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精心優選”,專業的友邦何時也“精心優選”下自身的保險產品?
歡迎打著“回家”旗號的友邦保險,驅散迷霧早日“回家”!
作者介紹
潘浩,保險實務專家,世紀保網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