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物】
監管
問題食品年年曝光監管部門存在漏洞
京華時報:在搜集資料過程中,這些經過媒體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你是否在后期看到了令人滿意的解決?
吳恒,1985年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創建了食品安全網——“擲出窗外”。
吳恒:這一點有時讓我感到挺無力的。有些問題幾乎年年報、年年有,好多都是重復出現,比如說奶粉,從2008年到2011年,每年都在報,只是換了個奶粉牌子。還有就是地溝油,從2004年開始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報道。這個問題卻一直沒得到解決。
京華時報:你的網站上提到,1906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看揭露芝加哥肉食加工廠的紀實小說,惡心得把吃了一半的香腸“扔出窗外”。后來,羅斯福跟作者見面,推動通過《純凈食品與藥品法》,并創建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前身,這也是你的網站擲出窗外名字由來。目前在中國也有食品安全法,也有藥監局,但食品安全問題仍屢禁不止。你怎么看?
吳恒:我們雖然有法,也有相關部門來管理,但在有些地方的管理中,我覺得對這個法律的執行程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首先是監管方面的缺失。在有些地方,雖然食品安全有部門在管,但管的部門太多了。我之前曾數了一下,有工商、藥監、衛生幾個部門都管,甚至城管也管,有的時候還有公安。這些部門都在管,結果到頭來就存在相互推諉的情況,一出了問題,有的就說你這個出在生產環節,跟我們銷售環節沒關,有的說你這是銷售環節的問題,跟生產環節沒關,結果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管理,而是把它切成一環一環的,但其對接并不是無縫隙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的地域面非常廣,一個地方銷售的問題食品,可能是在另一個地方生產出來的,監管部門在監管中就會存在地域性的限制。而且這些商販流動性比較大,哪里能賺錢就往哪里去,這也是監管難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商販即使被抓住了也不會罰多少錢,犯罪成本太低,這也讓這些問題食品屢屢出現。在美國,一個超市賣問題食品,消費者會把這個超市告得傾家蕩產,但在國內這是不現實的。
建議
希望設置懲罰賠償剝奪企業造假收益
京華時報:在你的網站上,你設置了中國食品達爾文獎,獎金1.4元,如此設置是怎么考慮的?是否頒過獎?
吳恒:獎金設置為1.4元,實際上是取了“一塊死”的諧音。那些黑心廠商自以為聰明,不吃自己生產的東西,可別的黑心廠家生產的食品他還是吃到了,到最后整個群體都會遭殃,誰也不能幸免。
上一屆的達爾文獎項頒給了地溝油,但是獎金沒有寄出去。
京華時報: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吳恒:我能夠想到的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統一的部門來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種互相推諉的情況,一旦出了問題,消費者可以直接找這個部門。另一個就是希望設置懲罰性賠償,現在是消費者損失多少企業就賠多少,但這對于企業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企業也根本不會在乎,所以必須要建立懲罰性賠償機制,完全剝奪它們造假的收益。
京華時報:在你創辦的網站上,很明顯地標著一句話“擲出窗外——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你應有的態度”,你認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應該有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吳恒:我想至少應該有兩種態度。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出回應,比如說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積極舉報、投訴,增加不法商販的犯罪成本等等,做的人多了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另外,我想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消費者不應過度地追求物美價廉,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完全物美價廉是不存在的。
- 1
- 2
- 3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