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毒膠囊”事件成為了我國藥企遭遇的一只“黑天鵝”,在事件爆出后,有相關膠囊產品的上市公司紛紛撇清關系。
如今已過去4個多月,在相關上市公司披露中報預告或中報之際,《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注意到,西南藥業(600666,收盤價7.09元)等多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上述事件影響,二季度業績出現下滑,但武漢健民(600976,收盤價19.72元)的膠囊生產卻不僅沒受到影響,上半年膠囊劑還出現將近四成的收入增長。
膠囊事件影響相關公司業績
在“毒膠囊”事件漸漸平息后,近日相關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預告或半年報陸續出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毒膠囊”事件對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的確產生了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西南藥業(600666,收盤價7.09元)、以嶺藥業(002603,收盤價28.50元)、湯臣倍健(300146,收盤價66.73元)、通化金馬(000766,收盤價5.08元)、亞太藥業(002370,收盤價9.37元)、康緣藥業(600557,收盤價19.24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事件影響。
其中,西南藥業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72%,對此公司表示,有3批阿莫西林膠囊名列鉻含量超標名單,造成一定損失。亞太藥業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表示,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降50%~70%,預計虧損350萬元~650萬元。公司表示:“受‘膠囊事件’影響,膠囊劑產品整體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同時因公司實施主動召回,召回產品經檢驗合格后重新返還給客戶,導致公司5、6月份膠囊劑產品未形成新的銷售”。
康緣藥業盡管最近被二級市場熱烈炒作,但其膠囊產品在上半年的貢獻中也是拖了后腿。根據中報顯示,康緣藥業上半年膠囊劑實現營業收入2.88億元,同比下降了15.87%,營業利潤率較上年同期減少0.13個百分點。
武漢健民無藥品召回
業內某權威醫藥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方面,因為“毒膠囊”事件使得公眾和醫療相關單位會對膠囊劑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另一方面,藥品召回對相關企業的影響也較大,因此從中期業績來看,不少有召回的公司業績都受到了較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二季度相關公司在膠囊劑方面收入不給力,但也有例外:武漢健民8月13日公布的半年報中披露,上半年膠囊劑實現了營業收入4673.51萬元,同比增長37.49%,能在二季度較為惡劣的膠囊環境下還能實現將近四成的收入增長,在已披露中報的公司中并不多見。武漢健民表示,公司小金膠囊、便通膠囊銷售上半年較去年同期均實現了20%左右的增長。
對此,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小金膠囊、便通膠囊是武漢健民的主打品種,且生產壁壘較高,而武漢健民沒有藥品召回,或是其膠囊產品仍有較大增速的原因。同時,公司體培牛黃原料藥在國家政策傾斜和檢測標準規范的大前提下,全年增長可期。
此外,也有研究員認為,除武漢健民外,華東醫藥(000963,收盤價34.53元)的百令膠囊也可能出現超預期增長,而佐力藥業(300181,收盤價15.51元)的烏靈膠囊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