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冰消雪融,60載大雁北飛,60年春華秋實。祖國在巨變,生活在嬗變,報紙在變化。
我的父親是個老報人。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從當時的國民黨地方政府報紙轉到了家鄉黨報,成了一名編輯。如今,他雖然已過世,但他當家鄉黨報編輯的版面在圖書館仍能找到。昨日,我到圖書館翻看他所編輯的泛黃版面,可知當時他的辦報條件十分簡陋,四開四版小報,黑白版面,“10萬解放軍勢如破竹進城解放我市”的黑體字大標題非常醒目。1949年11月30日那篇消息報道的卻是6天前的新聞。可見當時消息十分閉塞,新聞傳播速度非常緩慢。
時間在這張報紙上轟隆隆碾過10年無情歲月。
1959年,由于“浮夸風”影響,家鄉的報紙成了“吹大牛”的代名詞,“水稻畝產超兩萬斤”“小麥畝產超十噸”的圖片清晰地記載著那個年代的歷史。我的父親說,那時他曾編輯過一張“水稻畝產超兩萬斤”的圖片,說的是家鄉五棵柳公社的社員種植的水稻禾穗飽滿,把一名6歲小孩放上去坐在上面都不會導致水稻倒伏的“特大新聞”。總之,吹牛衛星越放越大。今天你報道“水稻畝產超兩萬斤”,明天別的報便會有“水稻畝產超三萬斤”報道見諸報端。
歲月在這顆“吹牛衛星”中卷過了10年無奈光陰。
1969年前后,因為“文革”,父親所在的報社被當作“一株毒草”被迫停刊,所有編輯、記者全被下放。父親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與農民一起種田種地,這才發現昔日編發的“水稻畝產超兩萬斤”稿件內容,并不是那么容易達到的高產量,這個數字簡直是異想天開。
10載難忘春秋隨著巨響的春雷又穿越光陰隧道。
1979年初春,父親接到市委宣傳部來人通知,說要“復刊黨報”。父親洗腳上田,卷起褲腿,丟掉葦笠,騎著一輛破舊的永久牌自行車入城,繼續耕作他荒廢了近10年的報紙時事新聞版園地。當時,接收新華社電訊新聞稿是用電報機接收。還是小朋友的我,因為媽媽要上夜班無人照顧,常要跟爸爸一起去上夜班,只見父親戴著耳機,“滴滴答答”,接收新華社電訊稿,聽一串字符,打印機就打出一行漢字。接收一篇稿要將一條條字符打印出來,再粘貼成一篇完整稿,十分耗時。一個版面完成交給印刷廠,再由印刷廠煅造字粒,再將字粒一粒粒排列出來,直到天亮時分才能上機印刷。報紙版面當然是黑白面孔。那時候,像家鄉黨報一樣,全國的報紙都是黑白印刷。新華社從北京郵寄過來的黑白圖片稿,到家鄉再上報紙,一般至少要十天時間,新聞早已變成舊聞啦。家鄉黨報偶有廣告就用套紅印刷點綴一下,算是檔次較好的報紙了。
改革開放的最初10年也是報業發展闊步前進的10年。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從此,家鄉的黨報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春天。記得從1989年冬天起,家鄉黨報率先告別鉛與火的排版印刷舊時代,購置了電腦,安裝了衛星接收系統接收新華社電訊稿,用激光排版。父親每做一個時事新聞版面,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搞定,編審排版改動十分方便,版面美觀大方。那臺昔日接收新華社稿的機器被當作廢品以每公斤1元錢的價格賣給了收買佬。
如今,新聞傳播速度得到迅速提高,當天新聞次日可見報。對開大報、彩報、厚報,圖文并茂,一樁樁巨變正在改變著新聞的視覺效果和信息傳播量。“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家鄉黨報與全國報紙一樣,新聞傳播速度突飛猛進,一日千里,每天出24個彩版,有時甚至七八十個版,并實行報網聯動,新華社電訊稿也在滾動播發給各報,用稿十分方便快捷,午夜發生的體育新聞和突發事件,早上便可見報,傳播的信息更公信更權威更官方,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搖旗吶喊、擊鼓助威。
白駒過隙,新中國成立60年,也是報紙發展的60載輝煌春秋。60年過去了,報紙雖然經歷多次巨變,新聞傳播速度和效率都在日益加快與提高,但它60年始終如一,不變的就是宣傳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黨的喉舌作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60年報紙的變與不變
2009-09-05 14:31 《中國質量萬里行》 顏桂海
標 簽:60年報紙
下一篇:建國六十周年鄉村巨變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安信地板3種產品被檢不合格 表示將立即整改
- 2蘇泊爾產品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2年表現不會很
- 3國產奶粉苦撐兩年首次提價 稱不漲價生存成問
- 4光明新鮮屋牛奶月內漲價 其他品牌暫不跟進
- 5婚戀網站“三托四騙”泛濫 實名制或成治騙良
- 6安信董事長承認三項指標不合格 稱將負責到底
- 7“真假喬丹”引發名人搶注爭論
- 8壓歲錢坐地起價 網友戲稱春節簡直是春劫
- 9山寨版春晚禮服網上熱銷
- 10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半歇業 部分開業公司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