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本刊記者 袁嘯云
北京,中國的首都,這座有著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短短60年間,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巨大變遷。
以汽車為例,1902年,汽車作為送給慈禧太后的尊貴禮物第一次來到京城;到1949年,汽車還是高貴得不得了的奢侈品,全北京城也不過2300多輛;如今,汽車已經作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進入尋常百姓家,北京全市汽車保有量高達376萬輛。
放眼今日京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北京已經穩步邁入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然而,京城這翻天覆地的60年,似乎還有更加本質的體現。農業創新、工業發展、城市擴張、商業變遷……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發展和成就,都離不開質量建設。如果從質量的角度看北京這60年的變化,你會發現,社會經濟的每一步發展,都真真切切地伴隨著質量建設的堅定步伐。
質量,讓奧運夢圓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隆重開幕,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偉大時刻。人們一定不會忘記開幕式中美輪美奐的焰火燃放,紅的、黃的、藍的、紫的,如各色鮮花般一次次地在夜空中美麗綻放,特別是極具創意的“大腳印”,一步一步“走過”古老的北京城,給全球億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人們走在奧運場館翹首企盼,暢想中國的崛起與繁榮時,當運動健兒在賽場上奮力拼搏,展現“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時,很少有人會想起,在輝煌的背后那些為了這屆“無與倫比”(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語)的奧運會默默付出辛勞工作的人們。
此次共燃放焰火178個品種43693發產品,為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而絢麗多彩的焰火的完美呈現,離不開質監人員的辛勤與汗水。在確定開幕式燃放產品的三個生產企業分別來自湖南、江西兩地之后,北京市質監局迅速與湖南、江西兩地質監部門建立煙花爆竹質量安全共管機制,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當地質監部門派人對三家企業實施了駐廠監管。質監部門對最后的進京產品進行批批檢驗和驗收,確保了每一個產品均符合燃放要求。質監部門對焰火產品所采取的“源頭監管、批批檢驗”的嚴密監管措施,為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焰火成功燃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不過,這對于質監系統來說,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工作環節而已。
“奧運會的服務保障工作從申奧成功開始那一刻已經全面啟動,一切都準備得井井有條。我們建立了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成立了‘平安奧運行動’領導小組,全面指揮質監系統奧運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北京市質監局局長趙長山說起奧運保障工作,依然感慨萬分。
奧運會是一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活動,北京舉辦奧運會是一個重大工程,從奧運場館和相關體育運動產品、信息通信、城市交通到生態環境、文化環境、商業服務環境等,每一個方面的建設都和質量管理密切相關。
奧運會結束后,境內外媒體對奧運食品安全給與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質量問題是個戰略問題,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加強質量監督工作尤為重要。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正是對新中國60年來質量建設成就的一次全面檢閱。
在新中國建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限于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程度,中國的標準化、質量工作都極為薄弱。就是曾經在中國古代一度輝煌的計量,也只局限于度、量、衡這一狹窄的范圍內,清代和民國階段,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天,北京市崇文區南五老胡同5號門口掛上了一面新牌——北京市度量衡檢定所,這便是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前身。
其后的數十年間,該機構先后更名為北京市計量管理處、北京市計量標準管理處、北京市技術監督局,最終演變為如今的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幾十年間,北京市計量、標準化、質量工作還處于初期階段,管理水平與技術水平都有待提高。
1978年,在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如火如荼之際,我國申請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同年8月被接納為成員國,時間從1978年9月1日算起。中國產業振興的標準化戰略和中國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體系建設由此開端。可以說,正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讓北京市的質量建設工作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標準,與國際接軌
2009年7月30日,北京市馬官營1路公交車站,實行標準化裝備、標識統一的各類型公交車、出租車依次排列。這其中有便于殘疾人上下車,把副駕駛座椅改造為可向外平轉90度的出租車,也有為改善首都環境,采取純電池驅動的零排放、無噪音公交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紀正昆在北京市質監局領導的陪同下,正興致勃勃地察看各類車型,郭金龍不時地叮囑有關負責同志:“要以首都的高標準,不斷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為廣大群眾高效、便捷出行提供優質的服務。”
北京市長的此次調研,專為首都城市管理標準化工作而來。
在調研活動中,紀正昆也特別對北京市標準化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奧運期間,北京市整合了國家、行業等多項標準,構建了高質量的奧運標準體系,為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辦發揮了突出作用。”
奧運標準體系涉及了體育、公安、交通、信息化、食品衛生、環境保護、商業服務、旅游和市政等9大領域,大部分標準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特別是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部分相關標準。在圖形符號、食品安全要求、體育場館及公共衛生設施相關的國家標準中,采標率達到80%以上。這些與國際標準先進技術水平看齊的國家標準為舉辦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提供有力的基礎技術支撐和保障。
奧運會期間,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依據標準,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市交通道路、地鐵公交站、商業服務業場所、醫療衛生機構、博物館、體育場館等重點公共場所的雙語標識進行了檢查和整改,新增、更換各類公共英語標志標牌總計43.25萬塊。規范后的雙語標識清晰醒目,規范準確,使首都的整體形象與國際標準接軌。
針對奧運會1400余種食品原材料的需求,完成對4382個標準梳理和研究制定適用標準651個的任務,頒布了《奧運會食品安全執行標準和適用原則》等15項標準,實現了奧運會食品原材料標準規范的全覆蓋。
正是這些精細化的標準,為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立下了汗馬功勞。標準化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這在60年前幾乎無法想象。
北京市的標準化工作是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漸發展起來的。新中國建立前,北平市工業生產落后,小農經濟對標準化也難以提出要求。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北京市標準化工作從為農業服務開始,隨后的十幾年間,也通過調查企業標準,宣傳貫徹國家標準,逐步幫助部分企業制訂了服裝等少量帶有地方性的通用技術標準。
到了1978年,北京市標準化管理工作初見規模,機械、儀表、冶金、建材等主要工業局所屬廠家生產的1173種產品中,1067種產品分別執行國家標準、部頒標準和企業標準(其中還含有國際標準),產品按照各級技術標準生產在國有企業中已成為主流。
1979年7月31日,國務院頒發《標準化管理條例》,確立了標準化工作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標準化工作有法可依。次年,北京市根據該條例規定,提出了企業生產產品要采用國際標準的要求。1982年,在有出口任務的企業中,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以及抽樣方法、試驗方法等開始嘗試采用國際標準。北京首先對男女各色服裝的規格系列和質量要求制訂了11項標準,以京Q為代號發布。從1983年起,北京市每年有400余種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標準化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技術監督局共受理企業標準備案22168項,制訂地方標準940余項,現行有效的地方標準680項。
有些人認為,中國需要獨自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標準,并認為這是所謂建立“規則壁壘”的正確途徑,這樣的認識是不恰當的。按照WTO的規則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原來的產業機構、產品結構乃至體制也必然要發生重大變化。研究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發展動態,跟蹤和趕超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已成為新形勢下中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為了發揮標準化工作的重要作用,總結標準在保障奧運工作規范化、秩序化、安全化和國際化等方面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組織全市有關部門在相關的9個領域開展奧運標準體系研究工作,形成了《奧運標準體系研究報告》。奧運標準體系作為北京奧運會的一項寶貴遺產,將用于指導今后的社會經濟活動。
監管,讓百姓放心
隨著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北京正從中等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穩步邁進。如今的北京,是一個擁有著16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特大城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北京市共有食品生產企業1688家,企業數量眾多,質量管理參差不齊。單純依靠質監部門的外部監管,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質量問題。因此,質量管理開始走進企業內部,成了企業的自覺行為。很多企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創立自己的名牌,關鍵還在于質量管理。
有人說,豆腐是正宗的中國國粹,似乎很有些道理。單說這白玉豆腐,老北京人再熟悉不過了。它可是北京的名牌,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從驢拉磨、人搖包,到電動磨、電搖包,再到豆腐自動化生產線,白玉豆腐見證了中國豆制品行業艱辛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鹽鹵豆腐、豆干,到素食豆制品,再到80年代引進的內酯豆腐,以至2003年自主研發的韌豆腐,傳統制作工藝不斷創新,企業也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到機械化工廠的驚天蛻變。白玉豆腐不僅口味獨特,讓人最滿意的還是它的質量和衛生。如今,北京人每食用三塊豆腐,有兩塊就是白玉豆腐。“吃著放心,口感又好”成為人們給它的最多評價,這也使它躋身于特供食品的行列。
就像白玉豆腐一樣,燕京啤酒在北京也是婦孺皆知。20多年來,燕京啤酒跨越了世界大型啤酒企業100年的發展歷程,靠的也是嚴格的質量管理。燕京啤酒生產實現了全自動生產系統控制。從進車間的空瓶起到整箱新酒送出生產線的全過程,燕京全部采用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裝備,幾百個光電開關、百十個編碼器可以隨時檢測從激光驗瓶到灌裝出酒的全過程。燕京的國家級科研中心集合著眾多世界啤酒工業之最,僅進口大型儀器設備就有近50種,不出20分鐘,便可對燕京啤酒百種風味進行全面質量分析。燕京對生產工藝指標的控制就像醫療看病一樣完全達到了CT和核磁共振的水平,從而有效確保了每一瓶燕京啤酒高品質。
回顧60年前,連年戰亂紛飛,中國工業體系全面落后,企業生產尚不能順利,更不用奢談質量管理了。新中國成立后,迅速建立起基本的工業體系,質量開始逐漸成為政府或企業領導關注的問題,但直到改革開放前,在質量建設方面的進展不多。改革開放后,當計劃管理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產品質量問題開始凸現。北京市質量工作管理部門通過“質量月”、“北京質量行”等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和輿論監督,以提高首都人民的質量意識。
國家建立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始于1985年9月,這標志著質量建設開始向制度化邁進。其時,北京市標準計量局開始進行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逐步建立起北京市人民政府職能部門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先后確立了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統一監督檢查、定期監督檢查等方式。以后每年根據市場反映,北京市技術監督局確定并下達抽查的種類,按照監督與服務相結合,生產與流通領域一起抓的原則,對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企業,幫助其進行整改。
在隨后的幾十年間,質監部門針對重要工業產品、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工業品,以及消費者反映質量問題較多的商品實施質量監督抽查,抽查產品數量逐漸加大,范圍逐漸擴大,確保產品的生產質量逐年提升。與此同時,質監部門還對生產企業開展了產品質量認證和質量體系認證,對安全認證的產品和實行生產許可證的計量產品進行監督,進一步從源頭上更好地控制了產品質量,推動企業自覺地進行相關的產品質量建設工作。
199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質量振興綱要》,成為我國20世紀末21世紀初指導質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全國上下的質量建設工作開始進入快車道。2001年,國家質檢體制進行重大改革調整,4月,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成立,全國質監系統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這一時期,中國經濟中的質量、標準和品牌意識開始高強度形成,首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全面推行質量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名牌戰略。
目前,北京市質檢機構的檢驗領域已經擴大到食品、化妝品、茶葉、燃煤、油品、紡織品、建材、家電、軟件等各個方面,對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各類產品的檢測能力不斷提高。在食品、軟件等檢測領域居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
如今,北京借著“奧運”東風,繼續向著“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建設目標昂然邁進,質量建設工作仍會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并將繼續發揮獨特的作用,為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續寫首都質量建設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