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趙世標
第18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9月5日落下帷幕。
作為我國西部最重要的投資貿易盛會之一,本屆烏洽會取得了對外經濟貿易成交總額43.1億美元,增長21.9%;內聯合作項目和國內貿易合同成交總額2341.8億人民幣,增長29%的驕人成績,再次凸現新疆“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區位優勢和獨特作用。
“質量興新”戰略釋放出什么
質量就是標志、質量就是安全、質量就是信任、質量就是發展,質量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實力的綜合反映,已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質量已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量的擴張轉變到質的提高,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首先要關注質量,誰在質量方面占據了優勢,誰就能在發展中掌握主動。
打開新疆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抽查統計報表,會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建材、農資、食品、石油化工等自治區重點監督的產品質量批次合格率達到75%,部分農資產品質量位居全國前列,生產領域的產品平均抽查合格率基本穩定在75%~84%。珠寶首飾和印刷品的抽查合格率分別達93.9%和73%,略高于全國80.7%的水平。尿素、白酒、洗衣粉抽查合格率為100%,化肥、水泥、鋼材、成品油和煤炭等能源產品質量穩定且繼續走高,自治區重點工業產品總體質量穩中有升,飲料、防水卷材、醬醋、棉線棉紗等產品質量大幅增長。80%的規模以上企業產品質量總體水平處于全國中等偏上,市場競爭力有了很大提高,新疆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聲譽日益提高。
可喜的局面,與新疆質監局全力貫徹自治區“質量興新”戰略密不可分。質監系統是負責質量、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特種設備等工作,具有綜合管理和行政執法職權的政府職能部門。有人曾稱質監部門是:“上管原子彈,下管蔥姜蒜”。可見其工作的有效性在當地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疆通過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名牌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幫助企業建立標準化、計量檢測和質量保證體系,引導企業走質量效益型發展路子。與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了聯系點,實行跟蹤服務,形成了引導企業自律、加強政府監管、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三管齊下”的質量工作格局。質量技術監督體系,行政管理體系,法規體系,技術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穩步上升,培育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質量效益型企業,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全區產業、企業和產品競爭力的提高。
能力建設使新疆質監如虎添翼
新疆,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大開發的重中之重。
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是對外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區,是我國向西出口的橋頭堡。
新疆,從2006年以來經濟增幅連續三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顯著的地位,賦予了新疆質監人特殊的歷史使命。他們很清楚,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是保持和爭創發展優勢的關鍵。自治區“十一五”規劃和《自治區質監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對新疆質量建設的目標、任務作了具體的部署,凡此種種,都要求新疆質監要有大作為。
能力建設被擺在了新疆質監工作的首要位置,新疆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景武峰說,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要有具體的承載,這個承載,就是能力,沒有實現目標的能力,目標就是空想。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能力建設是質監部門履行職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增強后勁、助推地方經濟的有效保障。為此,新疆質監局針對新疆質監系統點多線長,全系統70%的縣局沒有辦公檢測用房,80%的縣級局沒有執法交通工具的現狀,緊緊抓住國家在人才、資金、政策上向新疆傾斜的機遇,制定了包含基層建設、技術機構改革發展、教育培訓、信息化建設四個“三年規劃”的《自治區縣級質量技術監督局事業發展三年規劃》,實行“三三制”籌措資金的辦法:即縣級局建房、購車等自籌三分之一,自治區局和地州局各幫助解決三分之一,調動了全系統走自我發展路子的主觀能動性。2006年以來,全區質監系統自籌資金投入3000萬元用于30個重點縣(市)質檢機構食品檢驗機構建設,為所有縣級局解決了辦公檢測用房,改建地州市實驗室面積3.44萬平方米,縣級1.2萬平方米,為95個縣市局解決交通工具,加強檢測技術骨干人員的培訓和檢驗環境的改善,縣級局普遍具備了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常規項目的檢驗能力。
目前,30個重點縣(市)食品檢驗實驗室初具規模,自治區棉、毛、絲、麻、紡織品等各類紡織纖維及制品的質量檢測以及纖維質量違法案件查處的速度明顯加快。技術機構業務工作量近3年年均增長超過了25%。執法裝備、工作用車、儀器設備總數比垂管前增長了2倍多,技術手段實現了更新換代,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在國家和自治區獲獎。
新疆寶石、玉石等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占全國的30%以上,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儲備基地。新疆質監局在國家質檢總局和自治區支持下,積極配合新疆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大力加強國家級檢測中心的建設。已建立石油化工、農副產品、棉花等6個國家級檢測中心和4個自治區級檢測中心。占地100畝、實驗室面積6.5萬平方米的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測研究基地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目前各項建設進展順利,預計年底即可交付使用。
自治區標準化院為新疆哈密瓜、吐魯番葡萄等建立了質量追溯系統,被列為供奧運會食品。對生產領域實施監督檢查產品的種類由3年前的70類增加到98類,監督檢查新產品質量總體批次合格率達到86%,同比上升7個百分點,帶動了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
用標準助推精品農業
無農不穩,是人們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必須從傳統的種植模式中跳出來,給農業注入更多的現代色彩。
市場農業就是現代農業,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只有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才能大幅度提升農業發展水平。然而,品牌建設又離不開標準。沒有標準就沒有品牌。對此,吐魯番的農民有著太多的體會,吐魯番葡萄和哈密瓜歷史悠久,暢銷各地,但突然有一天,這兩種讓新疆人自豪的農業產品在市場中栽了跟頭,久負盛名的吐魯番葡萄干曾經出口到國外卻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身價大跌,價格每公斤只能賣到1.2元,最低的才賣到0.8元。
嚴峻的現實使吐魯番人認識到要想擁有占據市場的品牌,就必須實行標準化生產,在全球農產品市場準入越來越嚴格的形勢下,只有實行從選種、栽培、澆水、施肥、管護到采摘、貯存包裝、運輸、加工、質量追溯等所有環節都標準的生產,產品才能占據市場。
新疆質監人及時地拿出了標準,從哈密瓜的種植、施肥、糖度、瓜的大小、輕重、瓜的顏色、瓜上的網紋、包裝等一系列的環節都做了嚴格的規范。結果一個精品哈密瓜,今年春節在烏魯木齊、石河子、烏蘇、奎屯的超市里賣到了80元一個。
2009年6月,吐魯番地區質監局標計科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
2009年吐魯番地區種植了8.5萬畝哈密瓜,由于實行了標準化種植,每公斤哈密瓜銷售價平均增加了0.8元,僅此一項,就可以為當地哈密瓜種植戶增加3億多元收入。
標準化轉變了瓜農的種植觀念,標準化帶動了哈密瓜產業的升級,標準化鋪就了吐魯番精品農業發展之路。
僅一個哈密瓜標準體系,就產生了這么多的好處,那么新疆質監局制定了36個農產品標準體系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它們給新疆農業發展帶來的推動力,是不言而喻的。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新疆質監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知名品牌,按照“龍頭企業+基地+標準+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標準+農戶”等示范區的建設管理模式,建立了一批規模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基地,提高了農產品出口。其中,吐魯番地區質監局通過開展葡萄標準化種植和加貼地理標志,為“吐魯番紅柳河葡萄”、“和田皮亞曼甜石榴”、“新疆哈密瓜”等農產品建立了質量追溯系統,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
用質量提升大眾幸福指數
對于企業來說,質量就是科學發展,對于農民來說,質量就是讓自己種植的產品被人們認可,能賣個好價錢,對于新疆質監人來說,質量就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在這個以人為本的時代,文明的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衡量一個地區是否文明不僅僅是看有多少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的民眾受到關懷并由此感到幸福的程度。
在今天的新疆,食品質量整體水平呈增長趨勢。全面實行了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初步形成了區、地、縣三級監管體系,在鄉鎮確定了兼職的食品安全協管員。對全區食品生產加工業和小作坊進行了全方位普查,建立了6390家食品生產企業數據庫檔案,確立了ABCD四個質量安全等級,并與企業簽訂了食品安全承諾書和責任書。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目前,28大類525種食品全部納入市場準入監管,共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1500多張。獲證企業的總體市場占有率達到80%,成為食品行業骨干,食品質量安全合格率明顯提高。各部門對各自轄區進行了拉網式檢查,開展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專項整治行動,確保了全區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公布產品質量抽查結果,衛生監督、食品安全、打假及查處問題等信息,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建立了食品質量預警應急體系,有效地化解了一些敏感問題和食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近年來,全系統累計立案查處各種制假售假案件9803起,涉案貨值22.7億元,搗毀窩點43個,做到了監督一類產品,整頓一批企業,提高一個行業的整體質量水平。加大了受理投訴、解決糾紛的力度,為消費者挽回8000多萬元經濟損失。
“質量興新”戰略提速
如今,以質取勝戰略正在深入人心,全區有47個市縣開展了質量興市(縣)活動,石河子、奎屯、庫爾勒、昌吉4個市被評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單位,促進了區域質量水平的提高。
全區近1140家百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建立了質量檔案,實行了動態管理,對生產領域監控企業達到1.6萬家,監督抽查產品擴大到1000多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10類重點產品100%建立了質量信用檔案。186家企業獲3C認證書593份,1500多家企業通過了IS09000質量體系認證,1483家企業獲得各類生產許可證和強制認證書,大中型企業基本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質量保證能力明顯提高。
全疆累計有152家企業532種產品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141個產品獲采標認定證書,企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基本消滅了無標生產,有32家企業獲得國家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證書。新疆啤酒廠等200多家骨干企業建立完善了產品標準、質量保證和檢測體系,天山毛紡廠、特變電工、天山面粉、天然彩棉和麥趣爾的產品先后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據統計,這些名牌企業對新疆經濟社會的貢獻率達到17%,拉動經濟增長達4個百分點。
60年,彈指一揮間。
步入質量時代的新疆各族人民正迎來新的繁榮。
新疆“質量興新”造福百姓
2009-09-08 18:47 《中國質量萬里行》 趙世標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1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安信地板3種產品被檢不合格 表示將立即整改
- 2蘇泊爾產品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2年表現不會很
- 3國產奶粉苦撐兩年首次提價 稱不漲價生存成問
- 4光明新鮮屋牛奶月內漲價 其他品牌暫不跟進
- 5婚戀網站“三托四騙”泛濫 實名制或成治騙良
- 6安信董事長承認三項指標不合格 稱將負責到底
- 7“真假喬丹”引發名人搶注爭論
- 8壓歲錢坐地起價 網友戲稱春節簡直是春劫
- 9山寨版春晚禮服網上熱銷
- 10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半歇業 部分開業公司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