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張增臣 記者 宿希強
2009,中國聚焦山東,世界聚焦山東。不僅僅因為山東主辦第十一屆全運會,不僅僅因為“2009中國企業500強”中上榜魯企逾兩成,也不僅僅因為山東連續3年生產總值居國內第二位、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更讓國人矚目的是其背后的“山東現象”——是什么托起了山東這艘經濟航母?是什么托起了山東名牌聯合艦隊?山東人如何完成了質量觀、品牌觀的轉變?
在改革中覺醒
20世紀世界風云變幻,在一千多位專家評出20世紀100件大事的前十名中,與中國有關的有兩件:一件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另一件是始于1978年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而和中國的大部分省份一樣,山東真正崛起的歷史節點也在改革開放之后。
從經濟基礎來看,山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農業傳統實力雄厚,工業體系較為完備,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國領先。從文化底蘊來看,作為孔孟之鄉,齊魯兒女忠厚正直、豁達淳樸、崇禮尚義、勇敢堅韌、勤勞智慧,同時又有著特色鮮明的革命文化、民間文化和現代文化資源。
因此,當“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種子播撒在齊魯大地的時候,十年間,從渤海之濱到魯西平原,從泰山南北到黃河兩岸,山東人快馬加鞭地奔向了致富路。
尤為可貴的是,在此基礎上齊魯兒女又開始了培育和發揚改革創新、開放包容、誠實守信、務實拼搏、敢為人先的新時期山東精神。
1983年,山東淄博周村。時任公社長行大隊隊長張中興和村民們,為了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性地在村辦企業里實行“股份制”,把村里的企業資產折成股份分給村民,并且制定出一份帶有錯別字的《股份條例》。就是這份現在看來并不規范、后被收入《中國農村經濟年鑒》的條例,開辟了中國農村企業體制改革的新型道路,成為中國農村有史以來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股份合作制經濟形式的章程,完成了對中國股份制企業最初的啟蒙。
5年之后的1988年,44歲的科長張偉從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廳辭官下海,引起轟動——他既不是待遇平移,也不是停薪留職,而是徹徹底底地與機關單位脫離關系,不保留任何職務,不要任何待遇,檔案也放在了人才交流中心。可以說,張偉是中國第一批辭官下海者中的一個,而且是第一批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下海者。張偉也因此被坊間稱為“山東辭官下海第一人”。據說,為了辭官張偉還輾轉把報告遞交到了時任山東省省長的姜春云手中。
其時的背景是,1983—1988年期間,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承認、鼓勵私營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因此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從張偉開始,山東的許多國營企業職工、知識分子和機關干部辭去公職,投身商海,“下海”在齊魯大地蔚然成風。
這就是1988,中國改革的第十個年頭。
這一年,山東省政府頒布了《山東省關于進一步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的若干規定》;這一年,天安門城樓正式對中外游客開放;這一年,“油畫人體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也同樣在這一年,青島雙星的掌門人汪海當選為中國首屆優秀企業家——雙星以淘汰解放鞋為標志,對產品進行不斷地更新換代,以質量求市場,逐步成為全國制鞋業的領頭羊。
自此,山東的企業真正開始有了品牌意識,開始向質量要效益。
更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幾年之后,在雙星集團門口,有兩個貓的雕塑,左邊是黑貓,右邊是白貓。黑貓臉上略顯憨態,正緊緊抓著一只耗子,同時還瞪圓了眼睛盯著前方,尋找著下一個目標。漂亮的白貓不但不抓耗子,還在與耗子戲玩。雕塑的底座上分別鐫刻著:“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說三道四,雙星發展是硬道理”。
打破思想框框
就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的那一年,山東的一個普通縣級市的市委書記成為輿論的焦點。他,就是陳光。
1992年4月,按中央統一部署,諸城對150家市屬獨立核算企業進行審計,結果是“災難性”的:150家企業中103家虧損,43家已資不抵債。其中一家市屬單位倉庫里“文革”時的軍帽滿滿地堆著,軍帽一戳一個窟窿,但這堆廢物在賬面上仍然披著國有資產的合法外衣。此種情形下,時任諸城市市長的陳光主導“以明晰產權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多種形式推進企業改革”的思路,對市內5家企業進行試點改革。
5家試點企業涵蓋了四種類型:小型國有工業企業、小型國有商業企業、小型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
始建于1970年的諸城市國營電機廠是試點改制的第一個企業。10月,改革試點工作組進駐國營電機廠,推出兩套股份制改造方案供職工選擇:一是個人股不超過20%,國家完全控股;二是將企業存量資產出售給職工,國家以土地入股。
意外的是,這兩套方案都遭到了職工的反對。國營電機廠的職工自己提出了一個方案:職工將企業資產全部買下,國有土地使用權不入股,由企業有償使用。
1992年12月,諸城市人民政府同意了這個建議:將國營電機廠“賣給”廠內職工。就這樣,一場由諸城市主導,職工自己設計方案的國企改革開始了。
幾天之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播出消息:山東省公開“出售”一家小型國有企業。陳光“賣光”國企的做法很快成了全國最大的焦點。
1993年5月,在五個試點企業的基礎上,陳光組織45個工作組進駐全市272家企業,開始全面改制。此時的陳光已由諸城市長升任市委書記,“陳賣光”也取代了陳光的真實姓名開始在全國流傳。
自陳光改革后,關于陳光的爭論亦由此開始。有人罵他變賣國有資產,罪不可恕;有人對他極為推崇,認為陳光為中國國企闖出一條新路子。
事實上,在陳光心里,他的改革之道并非完全“摸著石頭過河”——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召開,江澤民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提及,“國有小型企業,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給集體或個人經營。”這句話就是陳光諸城改革的最大依據。
而最有說服力的是,諸城,這個不靠港口碼頭,沒有鐵路、高速公路,也不靠近大城市,自然條件較差的縣級市,在陳光改制后發生了巨變。據統計,1996年的諸城與1990年相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7.3億元增加到72億元;財政收入由0.85億元增加到3.2億元。
1996年2月,國家體改委副主任洪虎受朱镕基副總理委派,率中央九部委聯合調查組赴諸城調查。最后,長達73頁的調查報告結論是:諸城的改革,方向正確,措施有力,效果顯著,群眾滿意。接下來的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聽取了調查組的匯報。3月20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帶領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清泰、國家體改委副主任洪虎、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等40多人到達諸城,開始了為期三天的考察。最后,對諸城市采取多種形式探索搞活小企業的做法表示肯定。
十幾年過去了,驀然回首,陳光和諸城除了成為全國借鑒的國企改革樣本外,還徹底打破了山東人思想中的條條框框,也徹底破除了束縛齊魯大地企業騰飛的翅膀。自此一批山東當地品牌企業以令人瞠目的姿態改變了傳統的“山東印象”。
在挫折中成熟
伴隨著思想的大解放,伴隨著國企改制的轟轟烈烈,1990年代中后期的山東,大批的中小企業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開始形成密集品牌。酒業如孔府家、孔府宴、蘭陵、秦池等;家電如海爾、海信、澳柯瑪、小鴨電器等。
不能不提的是,在那個品牌星月輝映的年代,曾名噪一時的三株口服液與秦池酒給所有魯企上了深刻而又生動的一課。
從1994年到1997年間,三株創造了超過48億元的凈資產,其1996年的銷售額更是高達80億元人民幣。在當時的中國,這無疑于一個神話。
同樣神話的是因為一舉奪得中央電視臺“標王”而名滿天下的秦池,時任秦池銷售廠長的姬長孔說出的一席話至今還讓人久久回味:1995年,我們每天向中央電視臺開進一輛桑塔納,開出的是一輛豪華奧迪。今年,我們每天要開進一輛豪華奔馳,爭取開出一輛加長林肯。
但令人唏噓的是,兩年之后,幾乎在同一時間,同樣缺少風險預警機制的三株和秦池雙雙走向沒落。盡管如此,三株和秦池還是完成了對企業品牌風險意識及質量管理的啟蒙。
自此,山東的大批成長型企業品牌意識到了質量管理風險并趨于理性。其后,山東省委省政府引導企業狠抓全面質量管理,宣傳貫徹實施GBTI9000-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標準,促進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上臺階、上檔次,并在稅務、信貸、產業政策、運輸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加大名牌的培育和扶植力度,梯次培育名牌產品,海爾、雙星、澳柯瑪等系列名牌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山東省質檢部門加大《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執行力度,積極開展質量法律知識進企業活動,大力開展“百名干部聯系幫包百家企業”等活動,幫助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化體系、計量檢測體系,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大大增強了企業產品的質量競爭力。
質量文化強省
2000年之后,在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等因素作用下,山東經濟社會呈現提質加速的上升曲線,其中2002年以來GDP年均增長14.6%。山東這個農業大省逐步成長為經濟大省并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總量跨入全國第一方陣,進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時期。
此時,相對粗放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向。在這個階段,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文化“軟實力”相對薄弱的現實問題凸顯,成為制約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既是全省整體實力提升的重要一環,也是高端人才薈萃、創富能力極強的“金窩窩”。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繼2007年6月召開的省九次黨代會提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之后,2008年7月的省委工作會議,作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加快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決策部署。
山東省確定,實施思想道德建設、文化體制改革、文化載體建設等“八大工程”,同時圍繞魯文化、齊文化、紅色文化、運河文化、濱海文化、泰山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打造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有山東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齊魯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由此,山東這個以品牌企業主導的品牌大省開始向品牌城市為主導的品牌強省過渡。也由此,近年來山東出現的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是:蓬萊、壽光、諸城等縣級市,青島、威海、日照等地級市甚至山東全省均開始整推城市形象,并頻頻在中央級媒體戰略推廣,共同打造“山東品牌”。
據山東省有關部門通過調查研究,以品牌推動文化產業,以文化塑造品牌,預計山東省到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或超過1000億元,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5%。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山東要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這為山東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道路。可以預見,未來,山東,必將完成“山東品牌”向“品牌山東”的蛻變。
品牌山東是如何煉成的
2009-09-08 18:48 《中國質量萬里行》 張增臣 宿希強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安信地板3種產品被檢不合格 表示將立即整改
- 2蘇泊爾產品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2年表現不會很
- 3國產奶粉苦撐兩年首次提價 稱不漲價生存成問
- 4光明新鮮屋牛奶月內漲價 其他品牌暫不跟進
- 5婚戀網站“三托四騙”泛濫 實名制或成治騙良
- 6安信董事長承認三項指標不合格 稱將負責到底
- 7“真假喬丹”引發名人搶注爭論
- 8壓歲錢坐地起價 網友戲稱春節簡直是春劫
- 9山寨版春晚禮服網上熱銷
- 10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半歇業 部分開業公司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