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中國大陸一名離職空姐開了家淘寶店,多次大量攜帶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銷售而未申報。經核稅,她偷逃海關進口稅達113萬余元人民幣。9月初,她被北京市二中院一審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刑11年,罰金50萬元人民幣。
聽到記者復述這個案例,知名微博@倫敦購物專家方圓的第一反應是,“她應該是被人告發了吧?”
的確,在“代購界”,生意做得比這個空姐大得多的比比皆是,而她只是希望靠代購“賺點錢養活自己”。雖然,在這個圈里,偷逃稅是人盡皆知的秘密。對連年遞進的海外代購,對如日中天的電子商務,這是一個怎樣的信號?
方圓分析,對身處海外的代購者來講,這未嘗不是一個好消息。首先,國內做代購者至少面臨一時的風聲緊,生意難做,客觀上給海外代購業者帶來商機;其次,大部分買家更信賴海外賣家的來源地保證及貨品質量。海外代購者想要在大浪淘沙中活下來,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規范,依法報稅,從而整個代購業可能朝良性方向發展。一些買家可能會放棄風險,轉而購買正價產品,這對國內正規的品牌經銷商有利。總體而言,方圓并不認為此案會澆滅海外代購業目前的紅火。畢竟,國人對境外商品旺盛的消費需求擺在那兒。
國內外商品的差價吸引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公開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海外代購交易規模是120億人民幣,2011年是256億,2012年估計要達到480億。國內難以買到的個性化產品需求;國外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優質需求;國內外商品的差價吸引:這些都是海外代購瘋長的動力,尤其是差價。這從2011年中國最受歡迎的代購商品類別排序也可以看出一二:化妝品、奶粉、箱包、鞋帽、服裝、電子產品……
差價何來?稅。進口稅,增值稅,消費稅……境外商品來到國內,售價被層層稅費直接推高。拿最受歡迎的化妝品類別舉例,進境化妝品需繳納的各項稅費共計50%。9月13日記者發稿當天,在英國Boots網站購買一瓶雅詩·蘭黛50毫升的“小綠瓶”,價格是54鎊;在雅詩·蘭黛中國官網的售價則是850元人民幣。結結實實300元人民幣的差價,叫精明的中國女人怎能視而不見!
差價的吸引不言而喻。那么,在現行中國海關的抽查制下,進境商品產生的稅費由誰來付?在不少做英國代購的淘寶店鋪,記者都看到了賣家注明的“直郵商品如果被海關抽查到,關稅請買家自理”等類似提示。在開通了郵寄至中國服務的英國最大網絡時尚銷售商ASOS,記者同樣發現了超小號字體的“海關和進口稅務由收貨方承擔”的說明。
人在英國,以做攝影器材周邊代購的W先生,向記者捅破了窗戶紙,“也有賣家包稅、包清關的,但基本上都是虛報、低報貨品真實價格,比如明明是800鎊的貨值,只報80鎊,以獲取稅額差價。”
曾在英國做個性飾品等小眾物品代購的留學生丹妮婭說,“我的小生意并沒被海關抽查過,因為量不大,也無關頂級奢侈品。賣家都會提醒買家關稅的問題,其實也只是類似撇清關系地警告一聲‘親,被收關稅的話跟我們無關噢’。關于關稅和抽查,大家都是抱著很樂觀的投機心理的,不管是賣家還是買家。”
“海淘",爽并擔心著
相比依賴海外賣家的代購,“海淘族”更能享受無障礙網購的自由。對曾在英國留學一年后回國的L小姐,海那邊,是她念念不忘、卻在中國遍尋不著的英倫時裝。“有設計,還便宜,性價比比國內的衣服高太多了。”
在網上各種攻略中摸索出一套從英國網站買衣服后運回國的“萬全”方案后,今年夏天,L小姐一口氣在英國網站上淘了38件美衣,“下單都不眨眼”。東西運到她在英國的友人家,托友人剪掉商標,再找華人快遞公司先運到香港,然后轉運到她廣州的家中,整個過程大約兩周。15公斤80英鎊的運費,平攤下來每件衣服的運費是20元人民幣。對“再也看不上國內衣服”的L小姐,這個運費完全在她承受的范圍內。
“被海關查了嗎?”記者問。“哪兒那么容易被查?”L小姐說,“這要看運氣,我一個朋友買的奶粉包裹,就被抽查了。”“抽查到怎么辦?”“補交稅款唄!”即便身邊就有被查到的案例,L小姐表示還是可以承受加上進口稅后的衣服價格。
現在,享受到海淘樂趣的L小姐在淘寶上發現一家店,可以提供由英國皇家郵政旗下的大包裹郵政快遞公司Parcel Force直郵至中國的服務,包裹英國到中國只需要3-6天,“更快、更安全”。
從轉運快遞公司的兩周,到皇家郵政的6天,玄機在哪里?在L小姐介紹的這家主營英國直郵奶粉到中國的淘寶店鋪,記者發現,店主驕傲地向買家說明,由于該店發貨量巨大,已經升級為Parcel Force的大客戶。Parcel Force相當于中國郵政的EMS服務,與普通物流公司(UPS, FedEx, DHL, TNT等)相比,郵政快遞走的是綠色通道,無需經過正式報關及檢疫,而是由本地海關駐郵局辦事處抽查部分郵件即可。
這個區別,緣于今年4月實施的中國海關新政。新政規定,所有境外快遞企業須使用EMS清關派送包裹,不得按進境郵遞物品辦理手續,這就意味著,轉運快遞公司將被征收關稅。
也就是說,UPS、FedEx、TNT和DHL等商業物流公司,都是統一視交遞包裹為“商品”或“公司郵寄物品”處理;而EMS則視將交遞包裹視為“個人郵寄物品”處理。海關針對商品和個人郵寄物品的規定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四大快遞必然會被收稅。
L小姐海淘時要擔心的,就是被海關抽查而要補交的關稅。正是稅費差價,讓她感到“國外東西比國內便宜太多了”。
“非主流”的追求
不同于做衣服、包包、奶粉代購的走量,丹妮婭做的代購類別,更多地關注了國內一批有著特殊志趣的小眾。
2007年,赴英讀書的丹妮婭抱著“小打小鬧賺點外快”的想法,開了個網店。一開始她只是提供“eBay/Amazon任何商品的網絡代購/代買”——連商品類目都沒有,純粹的代購。慢慢地,有了幾樁生意找她買曼聯的周邊產品。于是,丹妮婭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出售“英國各球隊正版周邊”,還有比較受歡迎的“哥特/蒸汽朋克類飾品”代買。
有一次,一個買家在潮流雜志1626上看到創意小玩意Sun Jar(陽光罐),找到丹妮婭從英國SUCK UK代購。丹妮婭成為當時國內最早做正版Sun Jar的店家。直到一年后有了仿冒品,她的Sun Jar也徹底無人問津了。
更特別的,丹妮婭還賣過食肉植物的苗。那是中國美院兩個學生,都是捕蠅草愛好者,想收集培育國內沒有的食肉植物品種。丹妮婭從愛爾蘭的網站買來再寄給他們,東西挺貴的,一棵苗大概25鎊。當時她完全沒意識到跨國傳播新物種會觸及法律,“不過命中注定的是,那個包裹在國內運輸途中丟失了,于是我自己承擔了5000塊人民幣的損失。”
這次損失后,丹妮婭搞代購的積極性就有點打消了。現在她店里唯一跟代購有關的,就是“英國境內代買代送代寫卡片”給遠距離戀愛的情侶。你以為無人問津?其實她還做過兩單生意。
“我做的代購,大都是買家在國內沒有途徑得到的、他們想要的高于物質需求的東西。比如哥特風格還有蒸汽朋克的飾品和畫冊,當年在國內是只有很小一部分人知道的領域,實體供貨商不會只甘愿滿足于一小部分人的需求的。所以有特殊品位的買家只能通過國外代購,了解和接觸到對中國來說還是比較空白的一個領域。”
“因為越來越多正規大賣家的出現,也因為淘寶收費政策方面的變化,我這種小打小鬧的代購小店,已經慢慢被淹沒在人潮里了。不單是自己做老板代購,近兩年,代購這塊領域多了一種合作關系,就是國內專業做貿易的人聘請或委托國外的人代買商品,支付一定的傭金和提成。代購已經慢慢從‘留學生、個體戶來商海順便撈個醬油’,變成了有規劃純目的性的商業盈利活動”,梳理開店的歷程,丹妮婭今天十分淡然。
有人說,走量的海外代購,因為競爭激烈,已經漸漸淪為“賺著白菜價錢,冒著白粉風險”的局面。丹妮婭不這么看。“我并不覺得代購是賺白菜價,如果利益太過低廉,是不會有那么多的人要進入這個行當的。作為一個并不是很成功的代購賣家,我建議那些自己一個人全包或者和好友一起開店搞代購、想著‘可以順便賺個小錢’的留學生,不要帶著發完貨后提心吊膽怕被抽查的心態,過本應該更踏實精彩的留學生活。賺錢的路有很多種,比如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話,最少也能給父母省個10萬人民幣的學費。而對于那些航母級別的職業大賣家,目前鉆漏洞而來的獲益或許正讓你竊喜,但還是悠著點吧。”
去年,在英國完成學業的丹妮婭,赴法國修了個奢侈品管理課程。現在,她這樣看待代購這件事:“有些人選擇代購是因為國內資源的稀缺,比如某些奢侈品的限量包包,比如某些手機品牌的特殊型號……人們為什么會對代購品如此熱衷?因為一部分中國人已經徹底走出溫飽,開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可是中國的現有資源滿足不了他們。”
“再一方面,人們對舶來品的向往和追求,已經超出了國有產品能承擔的期望。不但要有漂亮的包包,而要有能凸顯自己地位的包包;不但要有功能多的手機,而要有能顯示自己品味的玩物;所謂物質,其實它底下掩埋的是高度扭曲的精神追求。盲目的崇洋媚外,是病,得治”,丹妮婭說。(黃珊)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