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的影響,以及房貸、車貸等一系列因素的沖擊,如今都市年輕人的經濟壓力陡然增大,面對商場中動輒上千元的服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中老年人都加入到網購服裝的隊伍。究其原因,無非是網店的衣服比商場便宜太多了,并且有些款式也不差。
誠然,與不用租店面、不用招店員的網店相比,服裝實體店的成本確實要高得多。但是,隱藏在網購服裝背后的,卻是服裝質量問題。假冒偽劣服裝大肆充盈其中,這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仿冒名牌滋生的沃土
偽造業的全球交易額每年超過600億美元,而其中仿冒名牌服裝大約占總金額的1/10,帶來每年難以計數的經濟損失,大量的工作崗位流失,甚至還有駭人聽聞的血腥和暴力。據說,大量童工的使用也來源于各種以生產仿冒名牌為生的私人作坊。
2009年底,成都外企職員呂小姐在偶然的一次上網沖浪時,被彈出的一則服裝廣告所吸引。這是一則某著名品牌服裝的廣告,廣告上的服裝款式新穎,更為重要的價格及其低廉。和商場里該品牌專賣店的零售價格相比,這網上的衣服價格還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雖然這則廣告對呂小姐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是充斥網絡世界五花八門的詐騙手段,以及“便宜無好貨”的至理名言讓她不得不謹慎行事。在網絡上和對方取得聯系之后,呂小姐不但詳細的詢問了產品的質量、付款方式后,她還特意詢問了一下網上這衣服的價格為何如此便宜。
對方貌似誠懇地告訴她,各大商場高額的進場費、裝修費、30%以上銷售分成、各式花樣的管理費、贊助費,以及頻繁的促銷活動,所有這些成本都是要由服裝企業承擔。而網上銷售則免去了上述費用,由企業直接面對顧客。所以刨去這些成本,實際上的銷售價格和商場差別不大。
商家的這一襲話似乎說到了呂小姐的心坎上,于是她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幾件該品牌服裝。幾天后,產品如約而來。呂小姐查看后也感覺和自己在網上看到的差不多,于是便愉快的通過支付寶確認了付款。
然而,好景不長。沒出一星期,這幾件服裝在洗滌過程中便出現掉色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呂小姐才覺得自己買了假冒的名牌產品。她立即通過電話和網絡開始和賣家頻繁聯系,要求退貨。
剛開始的時候,對方還是一口咬定自己賣的是正品,至于掉色等現象可能是呂小姐的洗滌方式不對。三番幾次之后,賣家失去了耐心,呂小姐的電話再也不接了。只是在QQ上給她留言說:就這價格,還想買正品,是你傻還是我們傻?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呂小姐的遭遇并不是個例。通過網絡購買仿冒名牌服裝的人,有一部分明知是仿冒產品而故意購買,圖的是穿名牌。但也有一部分消費者是糊里糊涂上了“賊船”。
說白了,入網有風險,購物需要謹慎!
偽劣產品縱橫的天堂
網上銷售服裝的市場里,除了假冒之外還有很多偽劣產品。假冒偽劣生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注定是要一起出沒的。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服裝產品的色牢度、纖維含量、紕裂程度、pH值和甲醛含量等都是鑒別一件衣服好壞的重要指標。
但是,對于廣大普通消費者而言,上述指標都太過專業。于是,教科書上又教育我們說,在網上購買服裝產品之前,一定要看到衣物的實拍照片,看清楚上面的“三標”。產品實拍照片消費者自然是會看的,而這個“三標”則是指服裝的領標、吊牌和水洗標。
領標:大多縫在領后,有的縫在側縫的,從領標上可以看出該衣物的品牌以及尺寸。吊牌:一般說明了該衣物的名稱、尺碼、條碼、等級、執行標準、衣服成分、洗滌方法、標價以及生產廠家的地址和電話。水洗標:一般定在側縫,說明衣服成份和洗滌方式,是日常洗滌和保養不得不注意的。
然而,實際上一件服裝產品的質量問題光看所謂的“三標”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搞清楚一件服裝產品質量的好壞,只有通過專業的檢驗、檢測手段得出具體的數據,再與相關國家標準進行比對才能得出最可信的結論。
2009年元旦,一位從事文字工作的朋友,為了追求時髦也去網上購買了一件羊毛衫。當時也搞得小心翼翼,還特意找了一大堆和服裝有關的資料“學習”。然后,一咬牙就下了單子。從寄過來的衣服看,確實也是領標、吊牌和水洗標一個不少。但仔細檢查后發現,面料的手感不太對。
實際上,從水洗標上100%羊毛的標識上,內行人都看得出這件羊毛衫肯定存在質量問題,只是大過年的不好告訴他實情而已。他也沒有辦法將就著穿吧,可還沒到春節就再沒見他穿過了。問其原因,答曰:開縫久矣。
想來,這些偽劣產品的生產者也在與時俱進,知道隨偽劣服裝一起制造假標牌了。可見,造假也越來越有專業水平。
據了解,即便是經過正規注冊,在從事網絡銷售的一部分服裝企業也在悄悄干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這類公司,所售服裝有正版和仿版之分。所謂正版,是指從正規渠道進來的服裝;而仿版則是他們公司私下仿造的。公司每進一批貨后,試銷一段時間,選擇當中的基本款式不大會過時、樣式簡潔、銷量相對較大的服裝進行仿制。整個仿制過程是按一般服裝加工過程進行的。先買來與正版相似的布料,再打樣加工。同時,把商標樣板打好,商標做出,吊牌也照此處理。
為什么這類服裝經營者會這樣干呢?其實很簡單,為了降低成本,賺取更多利潤。有的經銷商大量進仿版貨,一件標價七八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七八十元而已,甚至更低。而為了通過各種檢查,經銷商手中會有少量從正規渠道進的貨,這樣可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
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在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同時,有關部門特別是纖維檢驗部門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受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的影響,以及房貸、車貸等一系列因素的沖擊,如今都市年輕人的經濟壓力陡然增大,面對商場中動輒上千元的服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中老年人都加入到網購服裝的隊伍。究其原因,無非是網店的衣服比商場便宜太多了,并且有些款式也不差。
誠然,與不用租店面、不用招店員的網店相比,服裝實體店的成本確實要高得多。但是,隱藏在網購服裝背后的,卻是服裝質量問題。假冒偽劣服裝大肆充盈其中,這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仿冒名牌滋生的沃土
偽造業的全球交易額每年超過600億美元,而其中仿冒名牌服裝大約占總金額的1/10,帶來每年難以計數的經濟損失,大量的工作崗位流失,甚至還有駭人聽聞的血腥和暴力。據說,大量童工的使用也來源于各種以生產仿冒名牌為生的私人作坊。
2009年底,成都外企職員呂小姐在偶然的一次上網沖浪時,被彈出的一則服裝廣告所吸引。這是一則某著名品牌服裝的廣告,廣告上的服裝款式新穎,更為重要的價格及其低廉。和商場里該品牌專賣店的零售價格相比,這網上的衣服價格還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雖然這則廣告對呂小姐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但是充斥網絡世界五花八門的詐騙手段,以及“便宜無好貨”的至理名言讓她不得不謹慎行事。在網絡上和對方取得聯系之后,呂小姐不但詳細的詢問了產品的質量、付款方式后,她還特意詢問了一下網上這衣服的價格為何如此便宜。
對方貌似誠懇地告訴她,各大商場高額的進場費、裝修費、30%以上銷售分成、各式花樣的管理費、贊助費,以及頻繁的促銷活動,所有這些成本都是要由服裝企業承擔。而網上銷售則免去了上述費用,由企業直接面對顧客。所以刨去這些成本,實際上的銷售價格和商場差別不大。
商家的這一襲話似乎說到了呂小姐的心坎上,于是她毫不猶豫地購買了幾件該品牌服裝。幾天后,產品如約而來。呂小姐查看后也感覺和自己在網上看到的差不多,于是便愉快的通過支付寶確認了付款。
然而,好景不長。沒出一星期,這幾件服裝在洗滌過程中便出現掉色等一系列問題。這時,呂小姐才覺得自己買了假冒的名牌產品。她立即通過電話和網絡開始和賣家頻繁聯系,要求退貨。
剛開始的時候,對方還是一口咬定自己賣的是正品,至于掉色等現象可能是呂小姐的洗滌方式不對。三番幾次之后,賣家失去了耐心,呂小姐的電話再也不接了。只是在QQ上給她留言說:就這價格,還想買正品,是你傻還是我們傻?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呂小姐的遭遇并不是個例。通過網絡購買仿冒名牌服裝的人,有一部分明知是仿冒產品而故意購買,圖的是穿名牌。但也有一部分消費者是糊里糊涂上了“賊船”。
說白了,入網有風險,購物需要謹慎!
偽劣產品縱橫的天堂
網上銷售服裝的市場里,除了假冒之外還有很多偽劣產品。假冒偽劣生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注定是要一起出沒的。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服裝產品的色牢度、纖維含量、紕裂程度、pH值和甲醛含量等都是鑒別一件衣服好壞的重要指標。
但是,對于廣大普通消費者而言,上述指標都太過專業。于是,教科書上又教育我們說,在網上購買服裝產品之前,一定要看到衣物的實拍照片,看清楚上面的“三標”。產品實拍照片消費者自然是會看的,而這個“三標”則是指服裝的領標、吊牌和水洗標。
領標:大多縫在領后,有的縫在側縫的,從領標上可以看出該衣物的品牌以及尺寸。吊牌:一般說明了該衣物的名稱、尺碼、條碼、等級、執行標準、衣服成分、洗滌方法、標價以及生產廠家的地址和電話。水洗標:一般定在側縫,說明衣服成份和洗滌方式,是日常洗滌和保養不得不注意的。
然而,實際上一件服裝產品的質量問題光看所謂的“三標”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搞清楚一件服裝產品質量的好壞,只有通過專業的檢驗、檢測手段得出具體的數據,再與相關國家標準進行比對才能得出最可信的結論。
2009年元旦,一位從事文字工作的朋友,為了追求時髦也去網上購買了一件羊毛衫。當時也搞得小心翼翼,還特意找了一大堆和服裝有關的資料“學習”。然后,一咬牙就下了單子。從寄過來的衣服看,確實也是領標、吊牌和水洗標一個不少。但仔細檢查后發現,面料的手感不太對。
實際上,從水洗標上100%羊毛的標識上,內行人都看得出這件羊毛衫肯定存在質量問題,只是大過年的不好告訴他實情而已。他也沒有辦法將就著穿吧,可還沒到春節就再沒見他穿過了。問其原因,答曰:開縫久矣。
想來,這些偽劣產品的生產者也在與時俱進,知道隨偽劣服裝一起制造假標牌了?梢,造假也越來越有專業水平。
據了解,即便是經過正規注冊,在從事網絡銷售的一部分服裝企業也在悄悄干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這類公司,所售服裝有正版和仿版之分。所謂正版,是指從正規渠道進來的服裝;而仿版則是他們公司私下仿造的。公司每進一批貨后,試銷一段時間,選擇當中的基本款式不大會過時、樣式簡潔、銷量相對較大的服裝進行仿制。整個仿制過程是按一般服裝加工過程進行的。先買來與正版相似的布料,再打樣加工。同時,把商標樣板打好,商標做出,吊牌也照此處理。
為什么這類服裝經營者會這樣干呢?其實很簡單,為了降低成本,賺取更多利潤。有的經銷商大量進仿版貨,一件標價七八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七八十元而已,甚至更低。而為了通過各種檢查,經銷商手中會有少量從正規渠道進的貨,這樣可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
所謂“買的沒有賣的精”,在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同時,有關部門特別是纖維檢驗部門加大查處和打擊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