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實習記者 楊 陽
近年來,隨著國內保健服務市場的迅速發展,規模不一的拔罐館、刮痧店、針灸保健館越開越多。各種休閑會所、洗浴店、美容機構也紛紛推出各種傳統保健項目招攬生意。然而,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各類消費安全糾紛時有發生。保健服務行業標準何時能出臺,一時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養生館遍地開花
記者走訪北京10多家相關保健機構發現,各種養生保健項目繁多,其中,以穴位針灸、按摩推拿、刮痧等中醫理療手段最為普遍。林林總總的養生機構不僅規模相去甚遠,收費也相差懸殊。以刮痧為例,位于望京的一家大型養生會所,收費要148元,而在相隔只有一站路的一家社區保健館,收費只要20元。前者稱采用的是獨門技法,而后者表示“刮痧很簡單,只收成本費”。各種養生機構或散布于街頭巷尾,或藏身于社區小院,或掛牌于商場超市,大有遍地開花的勢頭。
45歲的馬女士曾在多家養身館做過保健,她感慨頗深:很多街邊小店的保健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懂養生保健,做起按摩就跟揉面粉一樣,一個勁地用蠻力,弄得人生疼,都不敢再去了。真正好的技師,按下去的感覺都不一樣,手法和位置都很到位,從頭到尾給你疏通經絡。不同的地方質量相差真的不是一點點!
“參差不齊”絕不只是個別體驗,媒體的報道早已讓養生保健行業的質量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拔火罐拔出水泡,刮痧導致破皮出血,頸部按摩導致脖子動不了……養生不成反“害生”。
從業人員鮮有培訓
在北京朝陽區上京新航線社區一家80多平方米的美容美體機構,服務項目既有傳統的養生保健項目,如刮痧、推拿按摩等,也有現代時尚的美發服務。保健師在后屋做完保健服務,閑時就可以在前屋給美發師搭把手。
“真能讓體質變好嗎,技師都是專業的嗎?”“當然,我們的技師都是很有經驗的。只要堅持在我們店做幾個療程,保證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為證明保健養生的效果好、口碑佳,保健師兼前臺小姐小唐拿出厚厚的一本會員名單翻給記者看,“這些都是我們的顧客,好多都是續費會員。”21歲的小唐還告訴記者,她從事養生保健行業已有3年,起初也是什么都不懂,但是邊學邊做,到現在,刮痧、按摩、足療等保健項目已基本不在話下。
業內人士表示,保健服務從業人員鮮有人經過正規培訓,很多所謂的按摩師、刮痧師幾乎都沒學過專業的中醫知識。大多數人的學習過程,就是觀摩“前輩”的手法,再自學完成“畢業”。實際的操作經驗,大多就通過為客人服務來積累。
神乎其神的保健師速成廣告也證實了這一點。某“刮痧、拔罐實用技術速成培訓班”招生廣告宣稱,經過名師4天從基礎到實踐的崗前培訓,能讓學員快速掌握診療技術,并有創業導師幫助學員把所學技術迅速轉換成經濟效益。
長春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畢業,在某大型養生會所擔任保健師的小李認為,拔罐、刮痧等本屬于醫療活動,不能亂來,從業人員須在醫學診斷的基礎上來決定對病人采用何種保健手法。而速成的保健人員只是學了些穴位知識和基本的手法,不可能檢查出病人存在哪些疾病。
據了解,在我國3000多萬保健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中,多為農村務工者,這類人群的特點是學歷較低,普遍缺乏醫學專業理論知識。
事實上,不只是從業人員資質堪憂。2007年發布的《中國休閑保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有休閑保健企業60余萬家,相關鏈接產品企業300余萬家,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然而,品牌缺失、缺乏特色、人才匱乏、缺乏標準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休閑保健產業發展的四大問題。
中國保健協會休閑保健專業委員會會長劉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休閑保健產業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她認為,制定保健服務國家標準體系,是實現我國保健服務行業規范,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的首要問題。
行業標準有望出臺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二屆中華養生保健高峰論壇上,全國保健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全保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相關衛生部門正在探討,準備對針灸、貼敷、刮痧等10余個中醫保健行業進行規范,包括企業審批、方法技術、部門監管等,標準最快將于明年公布。
全保委秘書長王世青透露,目前全保委正圍繞3方面展開標準工作。一是著手進行保健行業企業分類。二是正在制定保健服務企業公共用品的消毒標準。三是正在起草《保健服務行業通用標準》。王世青介紹,該標準旨在建立通用的技術標準,如果通過審核,今后將為足療、SPA等行業的細化標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技術參考。
對于社會各界對標準的呼吁,王世青表示,保健服務國標的出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按照相關程序進行操作。全保委成立一年來,對國內有關保健服務行業基礎、服務、管理及其技術的發展動態進行了深入調研。下一步,全保委還將積極建立細化行業的標準規范,逐步完善全國保健服務國家標準體系框架。《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