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旅融合發展專家觀點:品質為根 文化為魂 情感共鳴
2025-04-03 中國質量萬里行酒業頻道 點擊:次
酒旅融合發展前景廣闊,大、中、小各類酒企都迎來了因消費需求變化而產生的新發展機遇。如何依據市場變化調整發展方向,既考驗著企業決策者的前瞻思維與眼光,也衡量著企業在人力、財力、物力等綜合資源方面的運營能力與管理智慧。
酒旅融合:打造個性化特色酒莊
現代酒莊與傳統釀酒工廠不同,它是釀酒全過程與個性文化的全新呈現。酒旅融合發展,是通過“售賣生活方式”,讓消費者在酒莊中釋放情感、實現情緒價值,獲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美好體驗,將情感寄托于美酒與山水之間,使酒莊美酒成為情感的最佳載體。
一是酒莊的功能定位。從體量規模、服務功能、文化表達、核心價值等方面來看,中國酒莊呈現出“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態勢。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酒莊僅服務于會員客戶,不對外經營;另一類酒莊則面向社會,提供吃、住、行、樂等綜合服務。無論酒莊規模大小,這都是企業基于自身發展需求所做出的定位選擇。
無論何種定位,酒莊產品的品質和服務都是消費體驗的核心要素。只有提供極致的體驗和服務,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創新服務能力和拓展酒莊功能,才能確保酒莊持續發展,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二是注重酒文化融合,打造差異化酒莊。酒莊應以酒文化為紐帶,將傳統釀酒產業與旅游、藝術、生態等元素深度融合。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要避免同質化,結合地緣文化和企業文化,打造差異化、個性化的酒莊。注重品牌口碑傳播,不斷培育新的消費體驗群體,以實現經濟效益和品牌價值的雙贏。
對于品牌酒企而言,打造酒莊有相當規模的固有客戶群體作為支撐;而中小酒企可以考慮打造酒旅文化體驗綜合體式的個性化酒莊,吸引社會消費群體購買服務與產品,或進行封壇藏酒。有效的酒莊運營才能實現酒莊應有的價值,因此要深入思考能為消費者帶來怎樣的體驗價值。
三是中國酒莊的發展與價值體現。據國酒酒旅創新聯盟觀察,近20年來,中國白酒酒莊經歷了從探索、萌芽、發展到逐步興盛的過程,已成為當前酒業發展模式的重要產業特征和業態創新表達方式。隨著消費經濟的升級,在群眾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不斷提高,更加追求美好生活場景體驗,渴望回歸自然、享受生態。消費需求的變化推動了酒莊業態的發展與創新。
中國酒莊的價值并非體現在刻意追求體量的“大而全”以彰顯企業的絕對實力。有條件打造接近完美的大型酒莊固然無可厚非,但無數“小而美”、具有特色個性文化的酒莊,才能讓中國酒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專家建言:酒莊發展追求共創價值
眾多專家為酒莊發展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見解,其中關于酒旅融合賦能酒莊升級的建議頗具思考價值。
酒莊研究者葉歌認為,選擇酒莊模式發展,是中小酒企在競爭環境下“換道”創新與“自救”求生的途徑。酒莊發展首先要考慮消費需求的變化,酒莊本身也是一種產品,需明確服務對象是誰,其個性特色文化的吸引點在哪里,如何實現持續經營以及價值回報。若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酒莊可能就只是企業老板的“后花園”“私家會客廳”。
中國白酒專家、酒育傳播者、源坤教育創始人鐘杰曾表示,中國酒莊是美好生活品味的傳播者。他認為,中國酒莊存在的基礎是一方水土適合釀造美酒且有歷史根源,風味獨一無二。酒莊應體現天人共釀、天地人和的理念,與時俱進,滿足消費者對以酒為載體的生活狀態的尊重感、尊貴感、安全感,以及飲酒的愉悅感和舒適感。酒莊存在的核心在于可傳承性,要注重對傳統技藝文化進行創新表達。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李后強指出,歷史是酒莊的根,文化是酒莊的魂,生態是酒莊的形,建筑是酒莊的韻,美酒是酒莊的心,名人是酒莊的神。酒莊的核心是文化,沒有文化的酒莊只是一堆沒有靈魂的鋼筋水泥。原則上,每個酒莊都應是獨一無二的,有其獨特的主題、情節和人物,不能重復、雷同或仿制。
中國白酒專家、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張文學教授提出,酒莊有三個概念。其一,酒莊以酒為主線,以文旅教學等為功能,涵蓋一二三產業,體現了其多樣性;其二,酒莊具有文化屬性,可從釀酒、飲酒、用酒等方面進行表達;其三,酒莊的營銷模式可通過觀光旅游、養老、休閑等方式體現。所有這些最終都會在酒莊的酒品品質上得以體現。
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執行會長、成都市葡萄酒協會秘書長周勁松認為,中國的酒莊需要進行創新設計,增強參與感和互動感。從文化角度看,很多葡萄酒企業的酒莊文化僅停留在功能性建筑文化層面。一個酒莊的文化應是多元的,葡萄酒莊除了展現其建筑形式和與當地相協調的自然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餐飲文化、產品工藝、旅游文化等組成的綜合性文化。
酒文化研究專家、四川輕化工大學教授郭五林指出,民營白酒企業積極建設酒莊,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中國酒莊的發展將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講好創業故事,將創始人創立酒莊的故事全面、深入、透徹地講述出來,使其有情有義又有趣;二是彰顯文化內涵,既要有酒莊的共性,又要有自身的個性;三是同化消費心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將酒莊的建設、生產和銷售理念植根于消費者心中,切實解決消費市場問題,讓消費者與酒莊融為一體,讓酒莊生產的酒成為“我的酒”。
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原院長邱樹毅認為,中國酒莊模式不僅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規劃建設思路,還為產業開拓了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在借鑒葡萄酒酒莊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白酒酒莊承載著中國酒行業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使命。推出小而美、個性化、多樣化的酒莊,或許是白酒實現突圍的主要路徑。
酒業咨詢專家呂咸遜提出,要在“酒莊+”方面下功夫。白酒酒莊代表著一種品質,因為白酒酒莊意味著從產區、園區到原糧釀造、出酒、勾調全環節的嚴格控制和管理,所以酒莊酒是值得信賴、高品質、高價值感的白酒。做好酒莊可從“酒莊+”四個方面著力:一是“酒莊+產品”,如金醬要用寧缺毋濫的精神做好酒莊酒;二是“酒莊+旅游”,打造沉浸式酒莊,讓消費者在場景中可看、可聽、可聞、可觸,增強感知;三是“酒莊+封壇”,儲酒是酒莊的核心,也是重要的銷售方式;四是“酒莊+IP”,例如打造酒莊節,吸引人們來游酒莊、學酒藝、品好酒。
酒莊研究專家孟躍認為,酒莊酒應不同于工業化、標準化、大分銷的產品,更注重特色、文化故事,品味更加精致,能更大程度滿足顧客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以往賣酒是主動尋找客戶,如今做酒莊、做場景則是把顧客請進來,讓他們親身感受產品的工藝品質和文化屬性,激發購物欲望。
體驗型消費需現場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感官刺激和消費感受。酒莊必須具備休閑旅游、文化娛樂、互動體驗的場所,如酒吧、茶吧、餐廳、游樂場,以及眾多定制和封壇的場景,讓顧客享受悠閑時光,因此要在提升舒適感方面多做努力。
酒莊研究專家蔡學飛認為,在酒莊可通過工藝體驗建立品質信任,通過品鑒自調培訓解決試用信任,通過歷史文化娛樂提高產品溢價,再通過社群化精準服務獲得附加值。這些措施不僅能降低消費門檻,還能淡化銷售色彩,在統一認知與情緒共鳴中完成需求激發與消費引導。酒莊應從產品本身、用戶需求、流行環境三方面充分挖掘價值,增強用戶體驗。每個酒莊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都是中國酒文化的一部分,共同目標是為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而釀造,契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愿景。
酒莊規劃設計專家梁川認為,酒莊打破了單一的產業結構,它不僅是酒糧的種植田園、釀造的工業場所、營銷的商業平臺,更應成為參觀體驗、休閑度假、微醺買醉的樂土,成為以酒為題、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莊園。
酒莊模式為廣大中小酒企提供了差異化賽道。各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量身打造酒莊,只要堅持做精做優產品品質、做好做活文化體驗、做細做深配套服務,就能借助文旅賦能推動品牌做大做強,在中國白酒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資深酒莊規劃營銷策劃專家梁文峰通過分析當下消費需求、酒業發展趨勢以及酒莊模式創新的需求,認為中國酒莊建設應打造多功能綜合體,定位為服務C端消費需求的小而美酒莊,這一方向應是大多數中國酒莊發展的正確選擇。
國際酒旅創新聯盟認為,中小酒企選擇酒莊發展模式,在自身酒商消費群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需將酒莊的服務對象定位為廣大社會群體,以酒為媒打造獨特的沉浸式體驗場所,形成多元功能綜合體,吸引消費需求,讓消費者留得住、值得看、又好玩,這樣消費者才會主動為酒莊進行二次傳播,實現持續性的回流消費、購買產品或封壇定制,形成持續的良性發展,在時間的積淀中逐步形成特色酒莊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
國際酒旅創新聯盟還指出,酒旅融合創新時代已經到來,酒莊莊主們需以開放的胸懷、膽略和思維,將特色文化與自然生態、現代時尚因素相融合,在守正創新的實踐中謀求新發展,實現新價值。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