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尹先生從愛家收藏品市場的一家商戶手中購買了價值110萬元的紅木家具,當時賣家承諾,產品均為降香黃檀木,雙方簽訂書面合同,保證假一賠十。兩個月后,經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材質鑒定,尹先生所購家具均非降香黃檀木,市場價值相差了幾十倍。為此,尹先生將賣家告上法庭,而愛家收藏品市場作為銷售地被牽連其中。
盡管“紅木大會堂”、紅博館等紅木家具賣場都推出了“假一賠二”、“假一罰十”等保真措施,但由于難辨紅木家具真假,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案例仍屢見不鮮。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紅木家具市場魚龍混雜,許多紅木企業用材時以次充好,行業缺乏完善的鑒別標準,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謹防受騙。據有關部門的抽查顯示,近兩年來消費者對紅木家具的投訴有逐年上升之勢,投訴主要集中在材料以次充好上。如用1噸約3.4萬元的非洲紫檀冒充1噸約五六十萬元的印度小葉紫檀,不懂行的消費者根本難以鑒別材料價值的高低。由于紅木家具價格昂貴,紅木家具方面的投訴量雖只占家居類投訴的1%,但涉及金額卻占投訴總金額的1/3,可謂觸目驚心。
中國林業協會紅木分會的專家表示,正如古玩字畫一樣,紅木家具的水太深了,如果不是入行多年的玩家,僅僅是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去購買紅木家具,除非去有口碑、敢承諾假一賠十的商家或賣場,否則上當受騙的幾率很大,因為太難辨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