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檔實木地板原價398元/平方,現價135元/平方”,乍一看,一套70平米的房子僅地板就便宜了將近2萬多元。實際上,那個“高高在上”的原價為商家任意捏造,是假的。 昨日,記者從物價局價格監督檢查分局了解到,我國家居市場上虛構原價等價格欺詐現象較多,而且價格虛高幅度較大,有的甚至相當離譜。
原價多少,現價多少。在很多銷售場所,消費者都可以見到這樣的廣告。在地板等家居市場上,原價卻往往難覓其蹤。“原價,商家使用這個用語是有嚴格限定的。”物價部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降價前7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如果前7日內沒有交易價格,則應以本次降價前最后一次交易價格作為原價。否則,就是虛構原價,屬于價格欺詐。
記者采訪了解到,有的地板商家所售的“特價商品”之前從未交易過,就會捏造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原價。
此外,還有一些商家宣稱商品降價了,但降價后的價格就是以前銷售時的真實交易價格,實際上根本沒有降價。商家亂搞特價什么是特價商品?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這是價格下降了的商品。一些商家看準人們的這種心理,胡亂推出所謂的特價商品,有的是假讓利,有的竟還漲了價。
更有甚者,特價商品的價格竟是不降反升。記者走訪了一家地板品牌專賣店,看到一款實木地板正在促銷,銷售人員聲稱:原價為398元,現價為135元。但物價執法人員查證發現,在促銷之前,該款地板曾出售過,而最后一次交易的銷售價格是118元。也就是說,商家宣稱價格從398元降低到135元,實際上卻是從118元上漲到了135元,漲了235元。
物價部門介紹說,上述行為均屬價格欺詐。結合此次檢查,物價部門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了幾種常見的價格欺詐手段。
一是用原價高與現價低的對比方法促銷。消費者以為商家是在降價,能得到實惠。實際情況是,商家促銷的地板等商品從未交易過,而商家把一個自己杜撰且提得很高的價格定為原價,讓消費者誤以為降價了,幅度還不小。
二是不如實標示饋贈物品的品名、數量。消費者不知道商家送的是啥,也不知道送多少。比如,未標示饋贈物品品名的“買一送一”,人們會以為要送一個與所購買商品相同的物品,其實只是一個小物件,有時還經常變換品種。
三是價格表示無依據或者無從比較。有些商家用諸如“全市最低價”之類的促銷用語。其實商家從未做過市場調查,或者只做過部分市調,并不能保證其宣稱范圍內的最低價。
“地板市場這樣,其他市場也有類似情況。”物價部門有關人士提醒消費者,春節消費高峰來臨,購物時應注意以上現象,以防欺詐。市民發現問題可通過12358投訴舉報電話向物價部門舉報或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