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暖,“五一”前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裝修房子,各大家具城、裝修公司也推出優惠促銷活動,一時間,各地掀起一陣“裝修熱潮”。但當人們在等待裝修后的成果時,也等來了不少“陷阱”。
去年,在陽泉市開發區買了新房子的王女士年前開始張羅裝修新家,與一家裝修公司以6萬元的價錢簽訂一份裝修合同,過完年繼續裝修時,裝修公司告知她,門套涂油漆需要另外加錢。“他們說當時報價并沒有包含這個項目。于是,我再重新查看報價表發現,報價中將門套的價格列出來,卻沒有明確說明油漆費用包含在內,我以為他們說的門套的價格就包含做一個門套的所有費用。”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家裝市場競爭激烈,一些設計人員為了便于自己簽單,往往會在報價上做手腳。業主在簽合同時覺得價格很低,似乎逮了個“大便宜”,可不想怎么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到了施工的時候,業主就會發現很多項目誤差很大,甚至有些業主要求做的項目在合同中根本就沒有報價。而且在工程進行過程中,又會不斷地有新增項目冒出來,自然價錢也上去了。
在裝修上業主還可以提防這些陷阱, 比如仔細查看報價單和施工圖,或者裝修前到多家裝修材料市場調查等,但在購買家具電器上業主似乎就只有接受的份兒。記者去年4月隨朋友在太原某大型家具市 場購買了一款3680元的布藝沙發,而最近再去這家店時發現,該沙發只對扶手做了簡單變化卻搖身一變就成了今年最新款,價格也比“老款”貴出1千多元。
對此,銷售人員解釋說,雖然款式差不多,但原材料、運費、工人工資都漲了,新品是按照新的價格體系來的,定價標準自然就提高。如此解釋,作為普通消費者,只能無奈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