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南京翹楚驗房監理公司首席驗房師韓常龍驗收了御江金城樓盤的一戶精裝房,結果問題很多:墻面大面積滲水、霉變,石材裂縫,實木復合地板嚴重色差。“今年我們查驗的精裝房接近1000套,質量普遍不行。”南京首位民間驗房師丁渤告訴記者。
河西“科技盤”和府奧園一期去年8月交付時,曾發生多起因精裝修質量差引起的糾紛。“一套70多平米戶型的新房驗下來,裝修問題多達20多個。比如,門套整體脫落,陽臺外開門變形,衛生間淋浴房漏水……”韓常龍承擔了這個小區多戶人家的裝修驗收,有一次驗到衛生間時,居然發生危險一幕——鏡柜鏡面突然整個掉下來,驗房師和業主差點被砸中。
“一套毛坯房,不問大小,裝修下來都要幾千道工序,耗時至少100天,涉及人員也多,想要每一個工序環節都實現標準化生產、流水線質量,幾乎不可能。”韓常龍從2008年開始從事精裝房驗收,發現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開發商“偷梁換柱”,用劣質材料冒充品牌建材;二是裝修工人素質良莠不齊;三是人工成本大幅增加,開發商為保住高額利潤,搶工期、材料以次充好。丁渤說,河西一家精裝樓盤房價高,為了讓業主感到物有所值,開發商就提出了130平方米做4房的概念,結果是把北陽臺隔成了一間臥室,但拖把池、洗衣機和鍋爐卻沒地方放了,只能放廚房櫥柜里,結果造成櫥柜做高,灶臺也高達近1米。開發商整改意見是送給業主一塊墊腳石,成為笑話。
有統計稱,南京除六合、高淳、溧水三區外,在售精裝房比例已接近50%,其中不乏以精裝為名變相拉升房價的情況。“銷售時,毛坯與精裝做成兩份合同,毛坯價格送物價部門審批備案,精裝部分則與業主另簽合同,個中價格水分就說不清楚了。”丁渤表示,也有個別開發商會把精裝房做為一個整體申報價格,
物價部門雖然也核價,但由于是集團采購,明高暗低,成本價成為“機密”。另外,購房合同中裝修條款內容簡單含糊,經常會有“同類品牌”、“同等價格產品”等模糊字眼。據透露,開發商精裝報價幾乎是實際成本價的3倍左右,即報6000元/平方米,實則最多2000元/平方米左右。
在此之前,業內一直認為精裝房驗收標準缺失,是導致質量陷阱頻發的原因。然而實際上,即使有“標準”,效果也甚微。南京從2008年10月1日起執行精裝房“一房一驗”標準,要求精裝房竣工驗收后,工藝及質量驗收要與樣板房相一致。“按照標準,現實中就沒有驗得過去的精裝房。而且,由于人手有限,毛坯房都驗不過來,就算精裝房‘一房一驗’,也只能走個過場了。”丁渤直言,一旦出現問題,業主維權成本很高,最終整改的可能性并不大。“施工單位要掏錢,業主還會追溯因此延期交房的違約金,所以開發商通常都不會做這種‘傻事’。”南京市消協維權部的楊主任也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受理的購房人投訴開發商精裝修質量的案例一年最多兩三起。這也說明,能有時間和能力與開發商打精裝修房質量官司的,不多。
雖然精裝房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是大勢所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不允許銷售毛坯房,我省也要求至2015年,蘇南城市中心城區新建住房中精裝房比例達60%以上,其他地區40%以上。“國外一些企業在做精裝房時,會參考業主的意見,比如邀請家庭主婦實地體驗廚房的設計與功能,充分考量房屋的實際使用功能。這樣的參與,讓精裝房更為人性化,裝修過程也更透明。”丁渤介紹說。
韓常龍建議,應該出臺“二次驗房”規定,就是精裝房在進行水電、地暖、地板等隱蔽工程時,應該讓業主和專業驗房師參與監管,最后精裝房完工后再驗收一次,才能減少類似質量頑疾的出現。他還提醒購房人,在購房前,最好拍下樣板房用材的照片,保留證據,在合同里注明裝修用材的品牌和型號,方便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