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標準,紅木家具產品上必須標注樹種名稱,但是市場上混淆不清的“紅木”叫法以及不正規的材質說明,讓很多消費者感覺很混亂。專家表示,消費者除了自學一些紅木常識外,購物時也要注意商家的產品標示是否清晰。消費者應少聽故事、多學知識,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商家“紅木”概念不清
去年8月1日實施的《紅木》新國標規定,紅木家具必須標明樹種名稱。但近日,有消費者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古玩城等非專業家居賣場購買紅木家具時,紅木家具名稱混亂、材質多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3月29日,記者走訪了天雅古玩城、佰匯古玩城等市場,發現在古玩城中,售賣紅木家具、紅木制品的品牌并不少,但無論是商家介紹還是材質標稱都存在諸多 不規范之處。記者在天雅古玩城負一層“古典家具專區”,看到多家經營家具的店面,其材質多標榜“紅木”。在“百成堂”紅木古典家具店內,店主告訴記者: “這個區域賣紅木家具的店很多,材質很雜,有的是紅酸枝、花梨,有的是巴西檀木、‘臭檀’等,部分不算是紅木。”
每個商家對“紅木”的 定義也不一致。有的商家表示:“在我們這個市場,‘紅木’就是老撾產的交趾黃檀”;有的商家則表示:“‘紅木’是老撾、越南產的紅酸枝,黃花梨和紫檀不叫 紅木。”;有的店主表示,自己家的“花梨”家具材質是“紅木”的一種,但是具體樹種名稱并不知道。在天雅古玩城四層的“黃騰閣”,店主也表示,“目前市場 認可的古典家具材料只有黃花梨、紫檀和‘紅木’,‘紅木’就是從老撾、越南來的材料,其他國家例如柬埔寨、泰國的我們都不認,各個樹種的名字我們也不講 究,那是書本上的說法。”
據故宮研究員胡德生介紹:“歷史上并沒有‘紅木’一詞的記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報刊和書本上,是上世紀二三十 年代的事。當時有人發現,凡是紫檀、黑酸枝、白酸枝、烏木、雞翅木、花梨木等這些硬木木質內均為紅顏色,于是籠而統之稱呼為‘紅木’。”在2000年,國 標《紅木》(GB/T18107-2000)頒布實施,便為“紅木”正名,規定了5屬8類33種木材為紅木,包括熟悉的“交趾黃檀”、“降香黃檀”等。
紅木制品多標“俗稱”
記者在市場走訪時發現,很多店主在介紹其家具產品時,雖然明確是紅木產品,但是家具本身并沒有按照國標《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配備“一卡一書一證”,完全靠店主的口頭介紹。有些商家對自家經營的家具材料并不了解,有的雖然了解,也并不認可“5屬8類33種”的說法。
在天雅古玩城“精藝雷新古典家具”店內,導購員向記者介紹一款條案,表示材質是“花梨”的,并表示“屬于紅木”,當記者細問其樹種名稱時,導購表示不知 道。在同一商城內的“百成堂”店內,店主表示,其店內家具材質都是紅木的,是“老紅木”。當記者詢問具體樹種名稱時,店主稱:“市場上對于紅木的稱謂并不 是按照書本上來的,我們說的從老撾來的‘老紅木’就是交趾黃檀,其他的是海南黃花梨、草花梨、小葉檀等,還有一些非洲來的雜木。”
記者 發現,在天雅古玩城內負一層“古典家具”區域,雖然很多商家表示其家具“是紅木的”,但都未配備產品使用說明書、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和產品合格證。隨 后記者又走訪了佰匯古玩城,商場內經營紅木家具的店面很少。當天恰逢商場舉行拍賣會,記者在柜臺看到,拍品不乏手球、手串等木質小件。其材質大多以手寫, 標稱有“紫檀柳”、“海南黃花梨”、“紫油梨”、“檀木”等。
業內看法
混淆名稱有利可圖
我國 是“紅木”材料消費大國,98%以上的紅木材料依賴進口。木材進口時,樹種名稱并不混亂。據中國紅木委宣傳部部長毛傳偉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 進出口稅則》,木材進口需要報關。與紅木有關的報關號有兩個,一個是紅木原木報關號44039930;一個是紅木鋸材報關號44079910。只要商家進 口的木材是33種紅木,須選擇原木還是鋸材兩者之一進行報關。”
名佳紅木董事長張正基介紹說:“一般進關的流程是:商家報關,提出申 請,寫明樹種名稱;海關對樹種進行檢測,判斷是否與報關名稱相符,核定關稅。如果樹種在CITES公約瀕危樹種范圍之內,還需要商家提供和辦理相關許可證 明。例如交趾黃檀必須有進出口許可證或再出口證明。”張正基表示,不同樹種的關稅也不一樣。同為紅酸枝木類,交趾黃檀目前進口關稅是巴里黃檀的三倍,再加 上樹種本身的價格差異,進關后的成本更不一樣。
針對市場上“紅木”名稱混淆的情況,張正基表示:“個別商家不專業,自己也不明白;有的 商家為了介紹方便,不會列出具體樹種名稱。關鍵是名稱混淆對商家有好處。例如都是紅酸枝,巴里黃檀和交趾黃檀原料成本差3-4倍,混淆便能提升前者的價 格;有的樹種不屬于紅木,搭上一個‘花梨’、‘檀’的名字就蒙騙消費者,讓商家有機可乘。”
業內聲音
不懂就會被“潛規則”
何建輝,西三環紅木街木芝緣總經理
樹種俗稱對人們消費影響很大,歸根結底還是很多人不懂。在古玩城等市場,還是以收藏、回收為主,木材的稱謂沿襲了很多老北京的叫法,為了介紹方便,商家 和消費者不想改動。但是新材料還在源源不斷地涌入國內,一些在視覺和聽覺上接近紅木材料的叫法成為市場的“攪局者”,它們的特性跟紫檀、紅酸枝等人們熟知 的材料相似,但是成本差得多,消費者不問他們也不主動介紹,如果消費者不懂則會上當“交學費”,這成為交易市場的一種潛規則,這還得依靠消費者多看多學, 不具備專業知識別輕易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