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假冒偽劣行業”出現一種新動向,就是假貨質量越來越高,越仿越真,有的甚至連業內行家和正品商家都分辨不出來。
有媒體調查發現,偽造水平最高的假貨來源地,幾乎都有較發達的代工產業背景。比如有“中國鞋都”之稱的福建莆田,上世紀80年代,許多鞋企靠給耐克等世界大牌代工起家。但他們不滿足于微薄的代工收益,就開始偷樣仿制名牌鞋。這些代工廠有為大牌加工產品的設備工藝,又有較好的質量控制流程,所生產出來的仿品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自主創新必須支付高額的研發投入成本,而山寨剽竊成本低,加上國內許多消費者有愛慕虛榮又貪圖便宜的心理,使得假冒產品很有市場,在利潤誘惑下,不少人以身試法。于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莆田仿冒鞋開始泛濫,逐漸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假鞋大本營。
從法律角度說,假貨質量再好也是假貨,不可以以質量優劣來衡量產品假冒問題,更不能用質量來掩蓋假冒問題。
擁有一流的工藝水平,卻造不出知名的自主品牌——這既是假貨的起因,亦是假貨的惡果:因沒別以質量好壞掩蓋假冒問題有響亮的品牌而造假,越是依賴造假越打不響品牌。在一些地方,已形成這樣的惡性循環。像莆田假鞋一樣,國內許多地方和行業都存在這種現象。對待這樣的區域性、行業性造假,堅決打擊是必須的。
然而,就像銷毀假貨同時也就將其物理屬性的社會價值清零一樣,打擊造假企業,也會將有價值的技藝一并毀滅,多少就帶有了“悲劇”意味。這個時候就要轉變思路,變“堵”為“疏”——在讓這些造假企業付出應有代價的同時,引導他們走品牌發展的正途。通過創造環境,創造機制,促進高仿產業轉型。只有讓賣正品比賣假貨更賺錢,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假貨。
那么,如何對待或處理收繳的假冒偽劣產品以及它們的生產線?這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當然,主要應該是銷毀,而且不管以什么形式銷毀假貨,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展現示范作用,警示人們假貨侵犯他人權益,害人害己害社會,都要遠離它、抵制它。
然而,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不久前,阿里巴巴、中國青年報社和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舉辦了“知識產權保護進高校——阿里巴巴神秘抽檢假貨創意銷毀大賽”。
拋開一些網友認為“這種活動作秀的成分太重”不論,單就能夠想到收集“假貨銷毀創意”,并大張旗鼓去做這一點,就該為他們點個贊。畢竟,在一直受到假貨困擾的中國市場,任何對打假有利的努力都值得嘗試。另一方面,“假貨銷毀創意”這樣的活動為更好地開展打假行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發:打假不能光用老思路,也該有創意,尋找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當然,銷毀假貨的意義再充分,也只是面對已經產生的后果來處理問題,而不是尋找原因、解決問題。其目的雖然是指向打假,但它只是一種為打假服務的形式。要從根本上消滅假貨,而不是僅僅出了假貨再去銷毀假貨,就必須尋根塑源,深挖假貨產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嚴厲打擊、堅決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