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的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網購的發展也十分迅猛,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優質產品。
然而,人們所信賴的“境外購”、“海淘”,真的是從國外漂洋過海買來產品嗎?
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一段“海淘”陷阱的視頻,“海淘”造假只需要兩步:
第一步,制造假貨。
白天,人們在工廠熱火朝天生產,夜晚,他們回家“發揮余熱”,制鞋“秘方”被或偷或買地傳了出來。
這些無疑都是假貨,但“鬼市”里的人們回避“假”字。他們發明了自己的話語體系,“真標”“高仿”“1︰1”,造假者則叫“阿冒”。
有人在名牌的基礎上,加了幾個數字或字母,并拿到了商標注冊。
在外邊,有人稱其為“山寨”,但在“鬼市”,它們有著微妙的名字——“擦邊鞋”。
第二步,黃牛偽造國外假快遞單、電子單。商家聯合中國五大快遞公司集體偽造成美國發貨、美國生產的信息。
福建、廣東等城市發出的快遞單,快遞公司全部配合商家偽造成美國、香港等國外發貨的快遞信息,每單收35元。
而快遞公司利用行業的便利,弄到境外物流網點的運單號,再用境外物流網點的代碼登錄物流的掃描設備,然后掃描這些運單,國外的物流信息就這樣偽造出來了。
國內淘變海外淘,假商品,假防偽,再加上假快遞單助力,一條龍的制假售假鏈條就完成了。
而且當消費者用手機掃描這些發票的二維碼,頁面全能彈出專賣店的地址;刮開涂層,登錄所謂“全國質量防偽監督中心”網站,輸入驗證碼后真的可以查到。
事實上,這只是“鬼市”虛構出的認證世界,并引導顧客認真地走到這里——彈出頁面僅是用二維碼生成軟件做出來的,所謂查驗網站疑似“山寨”,其ICP備案信息主辦單位是某私企。
其實這些所謂的“代購”,只不過是快遞公司跟商家之間的暗箱操作而已。
《中國質量萬里行》特別提示喜歡“海淘”的消費者:現在做“境外購”的電商平臺越來越多,我們的微博、朋友圈里也充斥著各種“海外代購”,但這些“代購”的商品往往真假難辨,所以小伙伴們在選擇商家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海淘時盡量不要到不知名的小網站購物,小網站的商品價格雖然存在優勢,但是商品質量卻無法保證。況且,近年來海外釣魚網站也越來越多,如果貪圖一時的便宜,出現信用卡被盜刷的情況就得不償失了。
那么,消費者如何能買到真貨呢?最保真的渠道當然是官方線下店,但好多品牌國內沒有,價格也貴;還有就是自己在海外官網下單海淘,這個最麻煩,不過相對省錢;或者在國內的官方直售和授權店購買;實在不行就只有托熟人代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