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團購網站關閉或者無限期暫停營業之后,不管是消費者還是合作商家都有可能面臨損失,不是已付費的團購券無法使用就是已經開展的業務無法到款。
針對這一情況,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消費者和商家的維權是后話,如果團購的模式是消費者給網站付費,網站再去跟商家結算,那么網站就涉及非法金融,變成結算中介,不符合目前的管理規則,這是要監管部門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
擱置行業普遍存在的支付合法性界定問題,針對與24券“休假”相關的問題,消費者和商家應該如何維權?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許多奇表示,由于消費者團購涉及的金額比較少,發生無法使用團購券的時候,消費者可以先靠自己的力量和商家和解,或者尋找相同遭遇的消費者到消協登記,讓消協幫忙維權,如果嚴重到侵犯了自己很重要的權益或者金額巨大,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對于商家來說,涉及的金額可能較多,許多奇建議商家可以尋找相同遭遇的商家提起共同標的訴訟,一起去法院登記,請求法院合并審理,以節省成本并起到作用。
也有律師表示,團購網暫停網站運營涉及到消費者、合作商家的權益保障問題。對于消費者已經付費的團購券,網站有責任確保可以使用,否則構成違約。消費者對存在網站注冊賬戶內的資金擁有所有權,有權隨時提現。24券停止運營導致消費者不能正常提現,這涉嫌侵犯消費者財產所有權的行為,應該依法返還財產,并支付其間產生的利息。
提高素養,防患未然
自團購網站在中國發展以來,行業的洗牌一直在進行。業內人士認為,團購行業競爭激烈,部分公司經營不善而轉型或者關閉也是正,F象,經營不善而關閉并不等同于就是不良網站。
O2O消費專家、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企業需要對與其發生過交易行為的消費者負責,在自身業務轉型的同時,做好消費者服務的善后處理,一部分團購網站在關閉后對消費者采取‘不通知、不退款、不回應’的態度給整個行業帶來污點!
為了讓消費者能在團購生活中避免危機,將損失降到最低,胡琛向消費者給出了如下建議:
一、盡量選擇全國型大站或者當地口碑好的垂直站,對新冒出來的網站要提高警惕。
二、理性消費,下單切忌盲目,通過導航站論壇等方式與其他網友交流詢問,看看是否已有投訴糾紛發生。
三、不要迷戀價格,低價可能誤入陷阱。消費者不要被價格和折扣所迷惑,下單前仔細閱讀消費規則,確認商品優惠券或折扣券幾個重要信息:有效期、營業時間、限用人數、是否有其他使用限制或是附加消費。
四、盡量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付款盡量選擇有第三方支付平臺,以防消費詐騙。
五、消費記錄要保存,方便未來維權。要保留與客服的聊天記錄,并保存商品宣傳的網頁,注意保存相關消費憑證。一旦發生糾紛,最好聯絡所有參加團購活動網友采取集體投訴的方式來維權。
團購網站在中國發展兩年多來,消費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團購網站在售后退換機制上的改善。胡琛表示:“從最初的團購產品不換不退到現在推出的7天無條件退款、過期未消費及時退等政策來不斷迎合和跟進消費者的需求。但在具體消費中會遇到各種特殊情況,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商戶、團購站、消費者都需要經歷一次次的實例來彼此熟悉磨合各自的權利與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