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不禁令人想起21年前的那場Intel inside行動,當時由于遭遇競爭對手AMD,英特爾作為一個B2B的品牌,投入了巨額的宣傳費讓自己的品牌幾乎被全人類所知,至2011年仍然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排行榜超越所有PC廠商列第7位;不僅如此,英特爾作為上游廠商還拿出了巨額補貼給PC廠商,當年崛起的中國PC廠商聯想、TCL、方正和同方正是受到了inside計劃的惠顧,不過英特爾的這場聲勢浩大的inside運動在捧起了一眾中國廠商的同時徹底將價值鏈拉向自己,至于當時的競爭對手英特爾也可以說是完勝。
時至今日,英特爾能否在此建立當年Intel inside的盛況,或者說在移動互聯時代Intel inside也必須思考如何自我升級。
在超極本概念普及的初期,不少較為弱勢的PC廠商或許愿意搭上英特爾這部便車,然而與同質化程度很高的PC產業不同,更具有創新空間的超極本產品以及英特爾期望進入的移動終端領域,最終硬件產品才是決定購買的重要推動力,各路廠商們都不遺余力地為產品打上自己品牌的深刻烙印。
不久前聯想乘著坐上PC第一把交椅的勢頭,推出了一款超極本產品Yoga,作為一款可變形的筆記本,該款產品不僅輕薄,而且實現了觸屏+鍵盤兩種體驗。不過,有一個細節卻值得注意,在整場發布中“超極本”三個字卻并沒有被提及。而在英特爾超極本的品鮮會上卻將Yoga列入了超極本的陣營。
對于PC廠商有意淡化英特爾超極本概念的做法,楊敘這樣回答:“英特爾要做的是走出第一步,而我們永遠最該做的就是幫助推動這個產業,給大家一個發展方向,如果大家認可這是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而且是消費者想要的,那么我們和廠商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在這個過程里,盡管英特爾提出了超極本,但我們自身并不做超極本,如果有廠商覺得僅僅談超極本這個概念還不夠,愿意創新出很多自己的東西,這個對我們而言沒關系。從超極本推出的第一天,英特爾就在強調這是一個一直在演變的產品。無論廠商如何命名,只要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這種效果就是我們想看到的。”
在未來,英特爾所要做的就是令具有高性能運算能力的終端產品更大范圍地占據市場,而這股推動力無論是來自于英特爾自身還是來自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并不重要。以Intel inside的強大性能作為換機牽引力的時代已經過去,整體終端體驗才是決定市場購買的關鍵,而本身并不生產最終硬件產品的英特爾當下也很清楚自身的定位:無論是在產業鏈打造方面,還是在技術支持方面,英特爾不變的策略就是:在各種類型的設備、各種不同的操作系統都可以在英特爾的處理器架構上運行。
而英特爾的核心競爭力將依然是處理器產品,在今年9月的英特爾IDF上,英特爾宣布,基于22納米制造工藝的第四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將在2013年登陸超極本及其他PC設備中,這意味著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產品將持續支持最終產品向更輕薄、更強大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