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25分報道,如果您在單位是位領導,有天發現自己單位的賬單上,突然冒出巨額聲訊話費,您肯定會埋怨自己的員工在工作時間偷偷撥打。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聲訊臺往往會選擇單位的固定電話下手,即使固定用戶沒有撥打其聲訊號碼,也會自行扣費。
像短信、彩信還有聲訊臺這些增值服務,其實都是和基礎運營電信運營商有一個代收費業務的。比如聲訊臺,在北京開通聲訊業務首先要從北京通管局或者工信部領取一個聲訊號碼,這些聲訊臺就會與電信運營商簽訂代收費業務合作協議,獲得渠道。
在具體的扣費流程上,聲訊臺每個月月初會把上個月撥打過自己聲訊臺的通話清單發給運營商,運營商再根據這些信息向用戶收取信息費。貓膩就在于一些聲訊臺向運營商提供的假話費清單,比如很多電話在運營商的系統里根本就沒有撥打記錄,但是運營商因為沒有完全的核查,所以這些費用就落在用途頭上。
現在聲訊臺每個月扣費的額度其實并不特別驚人,大概是80元到280元。加之單位的話費一般是一個座機流動的人用的比較多,所以話費不是特別顯眼,可能很少去追查,這些原因可能是導致單位話費成為聲訊臺瞄準的目標的原因。
聲訊臺有著非常完備的應對措施,一旦要是財務人員投訴聲訊臺或者向聲訊臺咨詢,客服人員會告訴你,這是你們單位的員工撥打的。而且會非常煞有介事的告訴你,電話號碼是哪一天幾點幾分撥的是什么號碼,甚至是什么聲訊臺的服務。因為是流動使用的公用電話,加之他說的這些信息似乎非常詳細,所以投訴人往往會相信聲訊臺的說法。
不過也有那些人,堅持說沒有撥打過聲訊臺,而且有一些用戶反應非常激烈,聲訊臺這時候就會查到這家單位的財務帳號,聯系方式,15天或者一個月之后完成退款,一般退款后大部分人就不追究了。
現在我們把這種電話叫“幽靈電話”,沒撥也收錢,這種情況以前也出現過,也有過處罰的記錄,但是問題還是在發生。有內部人士透露,運營商其實和代收費業務有分成,比如不同的聲訊臺運營商可以得到10%到20%不同的收入分成,這種分成的情況下,監管政策和策略是不是得到100%的執行就要打個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