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強行收費的可怕和可恨之處在于,它違背了“二次確認”規定,不管用戶同意不同意、知不知情就強行扣款。
中國質量萬里行
文/孫瑞灼
現在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有7億多戶,當手機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工作、生活必需品的時候,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在有些品牌的手機里面隱藏著陷阱。
當手機里面出現各種各樣的菜單的時候,您可能會被吸引,也可能會眼花繚亂,接著就可能會不假思索地隨手點擊,而結果呢?
每點擊一次手機里的收費菜單,在沒有任何提示和確認的情況下,就會被收費,至少會被扣除一元錢的信息費。(《焦點訪談》5月9日)
手機強行收費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記者調查出的真相讓人觸目驚心!
2009年12月,記者在市場上購買了10款國產手機,并逐一進行測試,發現全部都內置了各種名目的收費菜單,最多的一款竟然有154個,最少的也有55個。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點擊了天時達618型手機的35個收費菜單,沒有任何回復確認的操作,被收取了37.9元的信息費,涉及的手機增值供應商多達10余家,其中湖南智源信息一家就扣去15元的費用。
面對這種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職能部門決不能坐視不管。
2006年,信息產業部專門出臺了《關于信息服務類用戶申請調查處理的實施細則》。細則規定,信息服務商在收到用戶服務申請后,要向用戶發送請求確認信息,在收到用戶的確認反饋后,信息服務商才能向用戶提供服務并相應計費,這種確認過程簡稱為“二次確認”。
手機強行收費的可怕和可恨之處在于,它違背了“二次確認”規定,不管用戶同意不同意、知不知情就強行扣款。
顯然,這種做法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屬于典型的欺詐式違法收費。在商家掙得缽滿盤滿的背后,是消費者利益的嚴重受損和市場秩序被破壞。
對于這種違法收費,不僅應當按雙倍返還給消費者,而且應當由職能部門對相關的商家給予處罰!
很顯然,沒有方案商、運營商、手機廠商的配合和合謀,手機強行收費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中國移動2007年1月出臺的《移動夢網SP合作管理辦法》規定,禁止SP和終端廠家直接進行終端內置業務的合作。
然而,面對巨大的市場,越來越多的方案商、手機廠商和手機增值業務供應商不顧禁令,開始聯手,變換著花樣給手機內置收費菜單,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掉進了他們的陷阱。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想問,這些商家的膽子為何這么大,敢在手機中以欺騙的方式強行收費?我們更想問,這么多品牌的手機長時間的蒙蔽、坑害消費者,為什么沒能得到制止和糾正呢?職能部門都到哪去了?要想讓類似的收費陷阱不再出現,在我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加大對違法商家的打擊力度。
通過巨額的天價罰款,罰到它傾家蕩產、得不償失,看誰還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