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開始出現很多交房時出現質量、配套、費用等問題嚴重的房子,關于房屋質量的糾紛也愈演愈烈。有業內人士一語點破之所以出現房屋質量糾紛嚴重的事件:實際上是資金鏈緊張導致的結果。在遭遇2008年行業調整之后,伴隨著各地房價不同程度地下跌,部分商品房的品質也在同步下降。
各地房屋質量投訴蔓延
廣東省質監局近期公布的對廣東部分商品樓等工程質量的專項監督抽查結果顯示,佛山、廣州、珠海等地的一些大型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樓盤均被列入“黑名單”。
而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上海新浪網房地產頻道一位資深編輯透露:今年以來,上海因為各種房屋質量問題導致業主集體維權的樓盤已超過10個。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近期房地產投訴主要有兩類問題,一是房子的質量問題,涉及消費者的安全,房子蓋起來之后,出現房子開裂、滲水、漏水這種情況比較多;另一類是面積問題,“短斤少兩”。此外,前期的產品宣傳存在誤導信息、辦理產權證問題、后期的物業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較多的投訴。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房屋質量問題在房價下降后集中體現,是因為部分開發商想通過使用低劣建材來彌補降價帶來的損失。畢竟去年上半年房價下跌的同時,各地的建材及人工成本卻在猛漲。同時,開發商資金周轉不佳也是一個誘因。去年,整個中國房地產業的資金周轉情況都不太理想,拖欠建筑企業施工款的現象極為嚴重。如果工程款被嚴重拖欠,房屋質量多半就會很差。
今年買房小心四大“盲點”
在當前樓市調整時期,四大類問題已成為投訴熱點,專家提醒廣大購房者,擦亮眼睛,盡可能將購房消費糾紛避免在發生前。
首先是逾期交房。這是購房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這其中有工期、天氣等客觀原因,也有開發商資金緊張等主觀原因。專家表示,對于這類問題,購房者應在購房前就與開發商約定好并簽入合同,一旦逾期交房,購房者應盡快與開發商協調,索取違約賠償金,而當超過了一定的時間,則可按合同要求解除購房合同。
其次是公共綠地無故縮水,這也是房地產投訴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熱點。專家建議,這類問題需要取證,要看合同里面有沒有明確規定。有些合同里面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如果在宣傳資料中明確具體地作了標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構成了合同違約,消費者可以向開發商進行相應索賠。
第三是交房面積縮水。目前樓市普遍以建筑面積為計價單位,個別開發建設單位利用建筑面積與套內建筑面積換算進行價格欺詐。專家表示,物權法頒布后,計算房屋面積也清楚了很多。物權法規定,業主對專有部位享有所有權,對公有部位享有共有權。業主在簽訂購房合同時,應主張以專有面積即套內建筑面積計價。同時,在合同中須列明公有部位和共有配套場所、設施、設備的標準。
最后是建筑質量問題。專家建議消費者遇到此類問題,首先不要收房,并向開發商提出整改要求。由整改導致無法按期收房,開發商應該承擔違約損失。如果消費者決意退房,也是無可厚非的。另外,消費者購買精裝房時,應該與開發商明確裝修的內容、使用材料的廠家、品牌、規格及價格,并作為交付使用的標準。
■視界觀察
打折的只能是價格
現在很多樓盤開始打折了,可隨之而來的是一些開發商跟著把品質也打折下來。雖然這樣的確會節約一點投資,多一點利潤,但是在消費更加理性的今天,購房者在驗房時的要求不會降低,如果品質不過關,不僅要涉及到業主的索賠問題,開發商的品質也會在消費者心里大打折扣。
經歷2008年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調整,再加上新的房地產救市措施出臺,樓市回暖跡象已經明顯,這證明樓市已經回歸理性,價格不再是吸引消費者出手的唯一標準,只有當樓盤價值優于價格時,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