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房部)的兩條消息引起社會關注:一條是部黨組書記、部長姜偉新明確提出,要用3個月時間在四川地震重災區建設100萬套過渡安置房。其中第一批25萬套6月份就要完成,首批6000套過渡安置房也將在兩天內起運災區。
另一條消息是,住房部已組織3批共201名專家進入四川災區,展開危震房屋建筑的安全評估工作。專家們按照“可使用”、“需加固限制使用”、“危險禁止使用”三種類型,分別用綠、黃、紅三種顏色,對地震災區的建筑物做出明確標識,為下一步的受災群眾安置工作提供技術依據。
住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表示,上述兩項部署清晰體現出住房部救災安置工作的整體思路,即主要分三步走――臨時住屋――過渡住屋――長久居屋。現在急需解決的是,受災群眾遮風擋雨的工具。未來重建工作可考慮分類解決,能就地重建的就地重建,不能的可考慮重新選址。
突擊建設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從災區陸續疏散出的數百萬受災群眾被安置在臨近的成都、德陽和綿陽等地,多數居住在城市廣場、空地上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里,雖然短期內飲食起居無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臨時安置營”在公共衛生安全隱患、妥善安撫受災群眾等方面壓力驟增。
為此,住房部于5月18日緊急召開“解決四川地震受災群眾過渡安置住房建設會議”,姜偉新親自主持,向全國建設系統主要負責人全面部署工作。會議決定3個月內“突擊建設”100萬套過渡住房,于8月10日前完成。
住房部相關專家表示,之所以確定如此短的時間突擊建設,是因為考慮到“要在冬季到來之前徹底安置好受災群眾”。
根據該計劃,20個省市將義務分攤建設任務,為四川地震重災區300萬受災群眾提供1~2年過渡期居住用的彩鋼夾心板輕體裝配房,每套面積20平方米左右,室內配置生活必需設備,且滿足抗震、保溫隔熱、環保等要求。考慮到過渡期有可能持續1~2年甚至更久,過渡性安置房還將配建集中供水點、商品市場、公共衛生間、垃圾回收點、學校和醫院。
據了解,每套過渡性住房的造價約2萬元,100萬套總計約200億元。王玨林認為,“100萬計劃”分攤至20個省市“并不算多”。“過渡期的安置建設資金,還不是大問題。”
王玨林還表示,住房部將以村鎮、工廠和城市為單位,對過渡性住房合理分配,以實現妥善安置、平穩過渡。
協調作戰
至于第三個階段――永久居住的問題,在王玨林看來,無疑將是未來住房部要傾注更多精力去研究的復雜問題。“一個城市的重建,至少要涉及清理廢墟、善后處理、新城選址、規劃設計、建筑標準調整和建設資金搭配等一系列問題。”
至5月20日,住房部已按照專業分工,分別成立了標準、規劃、市政、節能和重建等至少5個專家組,幾乎囊括了建筑工程領域的所有學科。四川當地建設系統也組織800名專家深入到都江堰、德陽、綿陽、雅安等地震重災區開展工作。
王玨林告訴記者,眾多專家集體“參戰”,正是為日后的災后重建搜集翔實數據。他們將在現場排查和原始檔案調查的基礎上,形成若干技術結論,為下一步重建工作提供指導和依據。
未來災后“安居工程”,將是一項復雜的交叉學科。工作的開展具體都將牽涉到政府各職能部門協同作戰。
在5月20日召開的住房部全國電視電話工作會議上,姜偉新曾明確住房部參與災后重建的三項主體職能,即:總體協調、監督檢查和總體謀劃。
因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住房部未來除了要為災后重建方案提供技術參數外,還將充當“協調大使”的角色,協調中央至地方包括財政、金融、交通、衛生等眾多部門參與災后房屋新建和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