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1月11日電 (房產頻道 李建宗)住建部10日發布的數據讓有關年內保障房計劃能否如期完成的爭論變成了杞人憂天,截至10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超過1000萬套,提前兩月完成年初計劃目標。
保障房計劃的執行過程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地方財政吃緊、選址離城區較遠、工程質量問題時有發生、分配不公現象常見、退出機制不完善等等問題顯而易見,引得一些專家和地產商常常在各種場合冷嘲熱諷。
但這不該成為保障房建設過程中猶豫和延宕的理由。過多關注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會導致對保障房建設的理解偏差。保障房建設的最終目的,不是讓每個人都住上稱心如意的房子,也不是為了在分配過程中實現絕對公平,而是通過3600萬套住房數,最大限度地解決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將他們從追逐和熱炒商品房的群體中剝離出來,化解其在高房價背景下焦灼不安的情緒。同時,也通過住房總量的增加,平抑商品房價格泡沫,使其回歸合理水平?梢哉f,保障房建設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因此,盡管保障房計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其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我國保障性住房的比例還不到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保障房建設沒有理由因為暫時的困難和爭議而猶豫延宕。
只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如期推進,保障房對當下的商品房泡沫都將起到強有力的抑制作用;只要有足夠的住房數量存在,即便分配過程中存在個別不公正的現象,房價和房租也高不起來——或許這才是個別地產商及其利益共同體替決策層“操心”保障房弊端的原因所在。
在這類“操心”中,最常見的說法是將高房價的責任推給土地供應制度,認為是土地稀缺引發了房產稀缺,呼吁放開18億畝紅線。但放開18億畝的目的是什么?是讓更多的土地進入市場,建出更多的住房,平抑價格。而這不恰恰正是保障房建設在做的事?盡管保障房建設與擴大商品房用地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是通過擴大供給來解決問題。有什么理由一方面對保障房冷嘲熱諷,一方面又呼吁放開18億畝紅線呢?
經過一段時期的宏觀調控,房價拐點目前已經若隱若現,降價預期正在部分地區變成現實,保障房建設的順利實施,無疑將大大加快這一進程。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將取決于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能否不受閑言碎語的干擾,堅決執行中央下達的保障房任務,盡最大努力去克服當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