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設事關民生,涉及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福祉,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神經。
11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截至10月底,今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已超過1000萬套,實現了年初計劃的目標任務。此前,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受國務院委托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時,指出目前保障房建設存在選址離城區較遠、部分質量不過關、退出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一時間,保障房建設能否真正到位,是否實現公平分配等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最近,姜偉新表示,今后五年將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
就當前保障性住房建設面臨資金缺口、質量堪憂、分配不公等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建設鏈條均現隱憂
10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20%左右,力爭使城鎮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新就業職工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這一目標讓很多中低收入者倍受鼓舞,然而欣喜之余,不少人對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并不樂觀。調查發現,保障房建設從資金投入到質量保障再到后續服務和分配環節等各鏈條都呈現不同程度隱憂。
建設資金不足問題是主要難題。按住建部預算,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所需資金約1.3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292.66億元,占比不到10%,余下大部分需地方自籌。面對未來十二五期間,尚有26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標任務,業內外人士均表示,明年建設資金壓力會更大。
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其質量狀況和配套設施堪憂。
采訪中,一些中低收入保障房住戶反映其保障房質量和后續服務很差。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鎮某保障房小區部分已入住居民表示,房子隔音效果差、電梯經常停駛、物業服務嚴重滯后等問題困擾著他們日常生活。
廣西住建廳在今年一季度督查通報中稱,該區部分保障性住房存在施工質量不高、安全隱患較多、管理人員缺席等問題。其中有廉租住宅樓工程中使用違規“瘦身鋼筋”,重量偏差達負40%。
此次姜偉新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質量把關不嚴,個別工程還使用了不合格建筑材料,“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對保障房分配不公和退出機制不健全質疑聲也不斷。保障房住戶開寶馬、住豪宅情況一度引發媒體和公眾譴責。住建部官員承認,家庭和個人住房、收入及金融資產等情況基礎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難度。一些地方確實出現“騙租、騙購”情況。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眾意見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