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家”的“樂園” “高進高出”模式難以為繼
在10多年的時間內,綠城從一家地方性房地產企業,一躍成為在全國30多個城市廣泛“鋪攤”的房地產巨頭,一度位列中國樓市的前三甲。與此同時,中國的房地產業呈現“狂飆突進”的態勢,成為綠城這類“冒險家”的“樂園”。期間,雖幾經調控,綠城依然借助資金高杠桿率,手握重金、高價購地,在熱點城市快速布局,以高價樓盤吸引炒房投資者。這種“高進高出、快進快出”的發展路徑,使企業快速膨脹。
在土地市場上,綠城習慣高價拿地。“只要有好地,就還要拿”、“三至五年趕上萬科”……綠城董事長宋衛平以豪言壯語名聞房地產界。近年來,綠城是高價地塊的常客,其出手之豪闊,一度令同行瞠目。
2009年,中國樓市頻頻上演瘋狂的“地王爭奪戰”,而綠城的表現尤為搶眼。比如,在杭州,2009年當地總價排名前十的地塊中,綠城獨攬其四。在蘇州,綠城9月某一天內以61億元連奪兩地,其中一幅土地樓板價高達28057元/平方米,創下國內住宅用地“面粉”單價之最。在上海,綠城于2009年摘得浦東唐鎮板塊的“地王”,溢價率高達379%,樓板價達到每平方米1.9萬元,比當時周邊的房價還要高出30%。
綠城不斷拿地之時,正是市場趨于“白熱化”、調控重手逐漸“出招”、眾多市場“大佬”望而生畏之際。業內人士指出,過高的拿地成本,在市場遇冷時反成一枚苦果:不降價,賣不動;降價,又會明顯壓制贏利空間,甚至使企業虧損。
在資金市場上,綠城是借款大戶。在這一輪房地產調控中,房地產信托融資成為不少房企的“救命稻草”。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2010年投向房地產的新增信托資金累計超過2800億元,今年上半年新增信托資金累計達2077.66億元。據了解,開發商目前信托融資成本一般在15%以上,極個別項目甚至達到25%至30%。綠城也不例外。由此帶來的財務成本增長,都必須依靠市場消化。
專家分析,一旦調控降臨,需求和資金持續收緊,企業的問題便會加快暴露,離危機也就不遠。這一輪以“限購”、“限貸”等政策為核心的“最嚴調控”中,全面收緊了房企需求端和融資端,讓高度依賴高杠桿和炒房客的綠城頓時受困。
調控持續沒有懸念 房企理性發展防“栽跟斗”
10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產調控。各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繼續嚴格執行政策,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再次強調,房地產市場調控絕不可以有絲毫動搖。
數據顯示,一些熱點城市的房價已連續數月出現環比增幅為零,房價的松動跡象正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中小房企加快項目、股權的轉讓,大型房價打折逐漸增多。
杭州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本輪調控目標就是引導市場理性回歸,不能再介入到一個瘋狂的行業當中,即使是龍頭企業,不注重理性發展,也會“栽跟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日前表示,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只靠不斷漲價來實現盈利,樓市也不能例外。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下,沒有只賺不賠的行業,對此開發商和投資者都要有足夠的理性。綠城的教訓,應該讓所有開發商和投資客引以為戒。這也同時表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面臨一次大的洗牌,房地產業將會逐步回歸理性。
“房產巨頭是樓市的‘風向標’之一,調控效果的日益顯現,表明城市只漲不跌的房價受到遏制,將有利于引導市場預期。”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說,隨著房價的平穩甚至下降,以前的“賣方市場”或將逐漸轉變成“買方市場”。后續樓市調控中,既要堅定擠出房價泡沫,也要防止房價大起大落。(記者 黃深鋼 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