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川羌族自治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消息稱,北川新縣城選址已有初步首選地,計劃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北川恢復重建的目標。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其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縣城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如今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目前,北川縣城的重建規劃已經制定,新縣城的選址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首選之地。據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未來的北川新縣城或許將興建在安縣安昌鎮和黃土鎮之間的板凳橋。
北川縣城遭受毀滅性破壞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專家組即著手對北川縣城和重建進行評估和規劃。盡管當地政府有就近重建的意愿,但專家組認為,由于北川縣城地處地震活動斷裂帶,原縣城已經不適合人群居住,重建應該慎重研究。
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專家組對未來北川縣城的選址形成了系統的研究報告,在通過實地考察后確定了五個新縣城選址備選地,包括北川的擂鼓鎮,安縣的永安鎮、安昌鎮、桑棗鎮,以及安昌鎮和黃土鎮之間的板凳橋。根據專家組最后評估的結果,板凳橋成為首選的北川新縣城重建地。
據了解,專家組要求新縣城的選址必須同時滿足安全性和具有可發展性。專家組調查發現,板凳橋除了地質構造穩定,具有極強的安全性外,還具有極好的發展空間。其他四個備選地,均屬鄉鎮地區,有較大的建筑體,將加大實時重建的負擔,而板凳橋目前只是一個小村落,地處開闊地帶,需要拆遷的建筑不多,周邊自然環境比較好,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因此,根據專家組目前的意見,決定將板凳橋定為未來北川新縣城的首選地。
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瞿永安介紹說,目前這個方案,還只是專家組的意見,最終還必須報經國務院批準,因此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同時,由于板凳橋屬于安縣地界,一旦確定北川縣城新址在此重建,還牽涉到兩縣區界重新劃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