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7日,冬季的北戴河海岸。
市場化猜想
如果現有的模式只能“維持”,那么市場化運作是否能拯救療養院們的財務狀況?
毗鄰療養院密集區的就是傳說中的“劉莊”,這是在京津唐地區小有名氣的“家庭旅館村”。劉莊是在北戴河區城市化進程中,被占地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城中村,這里的房子大多為三層自建小樓。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游客進入北戴河,劉莊的家庭旅館開始興起,如今劉莊的農家樂已經形成了一條吃、住、行、玩完整的產業鏈。
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劉莊的旅館老板們已經學會了互聯網營銷,營銷手法也已經很“國際化”和實用:宣傳一般是由游客或寫手來實現;在游客到達北戴河車站時,老板可以派車來接;住下來之后,老板會詢問你幾天的行程,并適當做一些介紹和推薦,在老板家中,你可以直接預訂去景點的統一大巴和門票,這些都是免費服務;旅行結束后,老板會幫你訂回程的火車或汽車票,甚至會送你到車站去。
在北戴河區,大約有9萬個旅游床位,其中8萬個床位是各大休療養院和賓館所有,家庭旅館約占1萬個床位。然而,在北戴河區旅游住宿的經濟產值中,療養院的產值只占40%,其余60%的產值是由家庭旅館和私人賓館所產生。
“來北戴河療養院的人并沒有對北戴河的經濟有多大拉動,最多就是支付了景點的門票。”一位療養院的院長對記者坦言,絕大多數療養院還需要上級單位給養,因此增值稅微乎其微,再加上每年的營收非常有限,上繳的營業稅也是非常有限。
北戴河區副區長孫謂青分管旅游,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北戴河,療養院占據著最優質的資源,只有把它們的潛力激發出來,北戴河旅游業的優勢才能發揮出來”。
那么,各療養院的想法是什么?
“從市場化的角度來講,這個小小的海濱度假區容不下這么多的賓館,如果療養院演化為對外運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化主體,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絕大多數會死掉。”一家療養院院長對于市場化的后果如是猜想。而這樣,不僅會帶來療養院原有職工無法安置等社會問題,整個北戴河區旅游產業都會重新洗牌。
這成了一個不能觸動的地雷。
“當前很多療養院依然肩負著中央首長、部委領導和退休老干部休療養的社會職能,改制之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位療養院負責人表示。因此,即使以后每年療養院的成本會逐年遞增,各機關也得背著。
一家療養院的院長表示,其實從資產管理的角度,各機關、部委也不會輕易觸動這塊資產。“你想,這是一塊資源,有誰想讓自己手里的一塊肉白白地丟掉”。
實際上,在北戴河駐扎幾十年,各個機關療養院的資產已經實現了成倍的增值。曾經,某一療養院的固定資產投入為上千萬元,在經過兩次新建和整修后,總投入達1億多元,如今,單從固定資產和土地增值來看,一位負責人透露,這個療養院的資產已經超過了4億元人民幣。
然而,作為國家撥給的專項資產,療養院的土地和房產既不能轉讓,也不能出售。即使如何增值,這些日益老化的房產每年需修葺和翻新的資金還得投,增值的價值卻是看得見,摸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