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無奈 東方逸品“人間蒸發” 消費者討債無門
主角:北京東方逸品裝飾公司
事件:自去年進入12月份,北京東方逸品裝飾公司的簽單業主們發現,工地無人施工,公司總部無人接聽電話,大門甚至被封,其在藍景麗家和居然之家設立的分部也相繼關門,該公司“高層卷款逃跑”“經營不善”的消息到處流傳。而此時,業主們有的工程進行到一半,有的已交主材款遲遲不見主材,已經施工完畢的還沒到保修期限。一時間,東方逸品“人間蒸發”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點評:在房產中介老總卷款逃跑的新聞背景下,東方逸品的“人間蒸發”繃緊了消費者們的神經。雖然消費者們的權益最終通過賣場得到了保障而告一段落,業內人士評價此為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但這個有10年歷史的裝飾公司的突然“蒸發”,讓消費者們難以置信的同時,在選擇裝飾公司時更加謹慎。
最頭疼 部門不協調 集成產品售后服務脫節
主角:實創裝飾
事件:北京市的康先生于2006年年底選擇了實創裝飾的288套餐裝修,櫥柜和成品門等材料均由實創配送。入住半年多后,櫥柜臺面傾斜達8毫米之多(櫥柜臺面傾斜誤差不應超過2毫米),導致康先生一家無法做飯。多次向實創裝飾客服反映之后,維修人員雖然上門更換了康先生家被水泡壞的背板,但卻告訴他,櫥柜傾斜問題無法解決?迪壬缓寐撓诞敵踟撠熥约汗こ痰捻椖拷浝,但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
點評:家裝公司推出的集成產品(有的是自己生產,有的由第三方供貨)為消費者解決了跑市場選材料的辛苦差事,確實是件好事。不過,如何協調好裝飾部門和材料部門、裝飾公司和第三方供貨商的關系,避免集成產品售后服務脫節,真正做到主材促銷員所說的“找不著廠商,找公司”是各家裝公司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幸運 暖氣閥自裂水淹家具 經銷商先行賠付
主角:山東一暖氣閥經銷商
事件:據《齊魯晚報》報道,山東李女士于2006年11月在一經銷部買了一個暖氣閥門,安在臥室的暖氣上使用。不到一個月,閥門突然自行斷裂,李女士家中木地板、家具等被水不同程度浸泡,損壞嚴重。經銷商表示,消費者應該找供貨方、生產方要求賠償,與經銷商無關。由于李女士購買的暖氣閥門既無產品包裝,又無閥門生產廠家的質量標準,質檢部門也無法出具相應檢測報告。區消費者協會負責人表示,為確保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無論是否能聯系到供貨方和生產廠家,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經銷商均應承擔先行賠付責任。經過半年多的追繳,李女士終于從經銷商手中拿回了3000元錢賠償金。
點評:李女士幸運地通過消協從經銷商手中拿到了賠償。雖然不是你生產的,但是你賣的,產品出了問題,不管能否聯系到供貨方和生產廠家,經銷商應該為消費者的損失買單。
最細心 實木家具不“實”簽訂合同要審慎
主角:上海一實木家具廠
事件:去年5月,家住雙山路的王女士在永興路一家商場訂購了上海越豐家具廠生產的樟木實木家具,約定家具中不能有密度板。家具送到家,王女士發現家具中有中密度板。王女士一紙訴狀送到了市消保委。由于證據確鑿,廠方同意退貨,一共賠償消費者8000元。
點評:先約定“全實木”,家具到后再驗貨,王女士因細心而拿到了賠償。該市消保委家具專業辦公室工作人員稱,標稱“實木家具”的主料應該標明實木的名稱,實木家具的衣櫥背部、抽屜板等非關鍵部位允許使用中密度板等輔料,但必須注明。消費者在選購實木家具時,必須在家具購買合同上注明主料和輔料的名稱和部位,避免引發糾紛。看來,在購買實木家具時,消費者還真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不然商家“騙你沒商量”。
最窩火 效果圖與實景相差甚遠 無標準難協商
主角:福州某景觀設計公司
事件:據《福州晚報》報道,尹先生于2007年4月開始裝修自家別墅,準備將別墅前的空地裝飾成小花園,并選定了一家景觀設計公司。雙方簽訂合同,項目總金額為6萬元,尹先生于合同簽訂之日支付3.5萬元。但7月22日,尹先生到施工完畢的現場看后大吃一驚,因為花園實際效果與設計圖相差甚遠。尹先生要求景觀公司按設計圖整改,但一個星期后,景觀公司再次通知尹先生驗收時,他發現很多問題根本沒解決。景觀公司卻稱,他們就是按設計圖施工的,實際效果跟設計圖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并要他支付剩余的2.5萬元。尹先生投訴至當地消委會,經協商,景觀公司提出不要剩余的2.5萬元,尹先生自己解決花園存在的問題。
點評:尹先生的事件其實是一個放大了的“效果圖與實景圖相差甚遠”的裝修案例。業內人士認為,效果圖上展現出來的燈光、色調等,大多是設計師們利用專業電腦軟件反復修飾而成的,與自然條件下的實際效果常常相去甚遠,而且圖紙的可操作性都有待實際施工的檢驗。但當初消費者購買的豈不就是效果圖上的感覺么?但由于缺乏統一標準,這類實景與效果圖相差甚大的糾紛往往難以協商成功。而就算獲得賠款,“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消費者想要的裝修效果仍然無法達到,窩火啊。
最難防 真假難辨 網上招標招來大騙子
主角:某裝飾公司設計師
事件:去年10月,何平(化名)在某裝修網站上發布了家庭裝修工程的個人招標消息,并在10月21日與××裝飾公司設計師簽訂了全包裝修合同。當天,何平付了13700多元的首期款,其中12500元由設計師大其(化名)收取,余款1200元設計師指定由工長吳某(化名)收取。11月11日,何平按照合同支付了中期款及增項費用1.3萬元左右,由吳某收取,后從大其處得知,所收費用并沒有上交公司。一周后,工地停工,吳某手機停機。此后,工程開始拖拉。12月25日木門送達之后,裝修徹底停工。何平家還有墻面涂刷、木工油漆和地板、防盜門及櫥柜安裝等多個項目都沒完成。無奈之下,何平只好來到××裝飾公司位于大興的總部,卻被告知一直與何平接洽的設計師在與何平簽訂合同前就已離職,合同是設計師私刻公章后偽造的。
點評:網上購買建材、網上找裝飾公司和水電改造公司……網上××成為年家居業的消費熱點,但網上信息是否屬實?所送貨物是否與宣傳一致?售后服務有無保障?網上公司會否隨時蒸發?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雖說花多少錢,買什么樣的產品,享受什么樣的服務,但在“霧里看花”的虛擬世界,沒有了“實際”“實地”“實證”的支撐,保障系數下降不少,也讓人對假招數防不勝防。
最驚訝 低價不低 集采團購內藏貓膩
主角:沈陽某團購網站
事件:2007年5月7日,時代商報記者以商家身份“有意加盟”為由到沈陽某團購網站進行了一番暗訪。在記者與該網站的負責人馬先生的對話中,對方“什么樣的商品都無所謂”“消費者買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先加價再打折”“只要你我一齊說是團購價,他們上哪兒知道去”等話徹底揭穿了集采、團購宣揚“絕對低價”的謊言。
9日下午,該記者又以團購網站業務員的身份來到中國家具城內一知名品牌的櫥柜銷售店,集采、團購組織者“拿回扣”再次得到證實。負責人張先生得知記者來意后,未等記者提出“條件”,馬上給出了銷售價10%的回扣,“你要是覺得不滿意,還可以再談。”得到肯定回答后,對方馬上點頭,“他們買完東西,你回過頭來直接取現金,我們以前都這樣做。”
點評:團購竟然有假?估計很多消費者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還以為自己買了便宜好貨呢。價格明降暗升、售后服務縮水、臨時毀約等都是消費者在選擇集采、團購時要注意的問題。因此,倘若您選擇參加團購,一定要事先咨詢,多跑市場,多問價格,盡量選擇那些有規模的組織方和信得過的大品牌商品,避免高價買了低價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