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凡財政撥款、財政補助的建筑,都必須進行強制性的綠色建筑能效測評,而節能建筑往往是從設計到使用一體化管理,我國將逐漸進入建筑“精裝修”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今天在參加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時作如上表示。他透露說,隨著節約能源法于4月1日起正式實施,建筑節能條例也將于三個月之內出臺。
從圖紙評審轉向現場檢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為此次博覽會致辭時表示,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為建筑節能減排著力抓好的四項工作中,就有兩項分別是完善建筑節能減排的法律政策和加強執法監督。
仇保興解釋說,建筑節能條例將更加細化地規定建筑節能的目標、責任、方法、手段以及處罰措施。“我預計這個條例三個月之內就要出臺。”仇保興強調,在法律法規頒布之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每年組織一次嚴格的執法檢查,“要從過去主要對圖紙的評審,轉變為對已建和在建建筑的現場檢查。”
“希望通過執法檢查能夠保證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能夠得到落實。”仇保興說,“對違反的企業單位,我們將作出行政處罰,重復發生的可吊銷執業資格,清除出建筑市場。”
開發商廣告幾乎全是“偽綠色”
今年2月26日原建設部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時即表示,我國將實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即“綠色建筑標識”制度。
“為什么要推行標識?我們就是希望綠色建筑從一個概念變成定量的標準,以后就不是誰都可以用的了。”仇保興說。
仇保興表示,他注意過很多房地產廣告,但這些廣告都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說明自己節能減排的數據,它僅僅是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提高自己聲譽而采取的一種欺騙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廣綠色建筑標識也十分重要。它要對建筑的節能、節水、節電等各種性能進行實測并給出數據。”仇保興說,“我相信,推廣標識后,所有的偽綠色都全部站不住腳。”
財政投資項目須達節能標準
仇保興強調說,凡是財政投資的項目,都必須達到建筑節能的最低標準,一定要應用綠色建筑標識。
他解釋說,綠色節能的建筑必須從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到運營管理實現一體化,這個過程中貫穿建筑節能的各種技術和設計。如果使用者對建筑重新進行裝修,把墻皮打掉等等,這樣建筑的環保功能就會被破壞。
“綠色建筑和高級別的節能建筑必須是精裝修的。”仇保興表示,“精裝修可以使得整個建筑的能耗降到比較低。”
供熱改革:攻克“大鍋飯”堡壘
每年冬季的供暖季節,都是能源消耗集中的時期。據了解,目前我國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建筑面積一共約63億平方米,占全國建筑面積總量的12%左右,但其能耗卻占到全國建筑總能耗的40%以上。供熱改革幾乎已成為每個采暖季老生常談的話題。
仇保興介紹說,以前的供暖線路是串聯式的,無法做到分戶供暖,現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每戶人家的散熱片上安裝“熱計量表”,使供熱和水、電一樣可以計量收費。
據了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曾作過測算,如果使用可計量式的供熱方式,人們上班或出差時把供熱管道關掉,回家后再打開就可節約30%的能耗。以北京和沈陽為例,北京市每年采暖季供熱需消耗1500萬噸媒,節約30%即節省500萬噸媒,相當于減少排放1000萬噸的二氧化碳。
每平米增加100多元成本
仇保興坦言,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始終停留在專家、政府官員和一些大企業、大城市,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
據介紹,目前我國在開發和引進綠色建筑技術時,比較充分地考慮了成本問題,使這些綠色的技術、產品和設施,對整個房地產價格影響微弱。一般達到綠色建筑基本標準的建筑,每平米的成本增加100到150元左右,相對于現有房價而言并不算多。而且通過電費、水費和其他燃料費的開支節省,一般5到8年便可以收回這多支出的成本。
“希望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是一個有老百姓響應的全社會的行動,有真正的市場需求。”仇保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