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本刊記者 宿希強
2009年11月13日,央視焦點訪談以《誰該為樓垮垮負責》為題曝光了煙臺汽車東站的質量問題,輿論沸騰。其后煙臺清泉建筑建材公司、煙臺汽車東站、煙臺交通局局長紛紛在媒體亮相,令事件越發撲朔迷離。
為了厘清真相,本刊特派記者對煙臺汽車東站施工方、監理方、煙臺市交通局、建設局、質檢站、法院等單位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并于2009年第12期推出《樓垮垮真相透析》專題,對煙臺汽車東站工程質量問題是否真的嚴重到“隨時垮塌”的地步提出了質疑。記者走訪調查發現,“樓垮垮”很可能是利益方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炮制的一場人為策劃。
報道刊出后,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據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了解,當地高層官員“都專門看了這篇報道”。
最新權威檢測報告
煙臺汽車東站是否會垮塌、“樓垮垮”一說能否成立的核心是煙臺汽車東站的建筑質量,特別是主體結構的工程質量是否真正出現了問題。而這只能由專業的建筑工程檢測單位來下結論。
時隔倆月,記者獲悉,國內最權威的建筑工程檢測機構之一——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受煙臺市政府委托,在實地檢測后重新出具了《煙臺汽車東站混凝土主體結構耐久性及安全性檢測評估報告》,《報告》顯示,煙臺汽車東站“目前不存在整體倒塌的可能性”。
早在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之前,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曾先后兩次出具了對汽車東站的檢測報告,認為“……僅僅四年,銹蝕速度如此之快,是少見和驚人的,該工程的問題如此嚴重,是非常罕見的,必須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地采取措施。”該檢測中心還給出了汽車東站1區酒店部分需要加固處理,2區、3區即車站、洗浴中心和超市部分應予以拆除的處理意見。
但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多次謹慎研究,認為這份檢測報告“沒有具體數據計算,語言描述比較多”,不能作為“法律依據”,并決定重新委托鑒定。
之后的2009年10月30日,由煙臺市建設局原總工,煙臺建設集團原總工、現總工,德信建設集團總工、煙臺第一監理公司原總工、煙臺市建筑設計院總工組成的6人專家組,在實地檢測后對汽車東站工程質量問題給出的意見是:“……整體結構是安全的。”
就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時候,2009年11月13日,《誰該為樓垮垮負責》在央視焦點訪談播出,引爆輿論沸點。
煙臺市決定尋求更權威的檢測機構以得出權威的鑒定結論。最終,檢測委托給了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國內最權威的、具有第三方見證檢驗資質的、大型綜合性建筑工程檢測單位之一。
2010年1月,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見到了這份簽發日期為2009年12月25日的《煙臺汽車東站混凝土主體結構耐久性及安全性檢測評估報告》(如圖)。《報告》顯示,委托單位為“煙臺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工程名稱為“煙臺汽車東站”,檢查項目為“混凝土主體結構耐久性及安全性檢測評估”。
《報告》得出了如下結論:1.該工程地基基礎未發現不均勻沉降,主體結構主要受力構件未發現由于承載能力不足引起的裂縫或明顯變形。根據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的現狀分析,該工程目前不存在整體倒塌的可能性。2.目前影響該工程結構耐久性和安全性的主要問題是鋼筋銹蝕。銹蝕嚴重的鋼筋已經降低了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需要對受影響的結構構件進行耐久性處理、加固補強或改造。3.混凝土構件中鋼筋銹蝕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內存在氯離子。2區、3區(車站、洗浴中心和超市)的部分構件,其中大部分在表面一定深度范圍內的氯離子含量超過了規范的允許限值,個別構件在較深的范圍內超過了限值。除氯離子作用外,部分構件保護層較小、混凝土碳化深度大、空氣濕度大、該建筑部分區域長期沒有裝飾維護等,也加劇了混凝土構件內的鋼筋銹蝕。4.檢測結果表明,存在氯離子的大部分混凝土構件,氯離子沿截面深度分部呈明顯的遞減規律,說明該工程混凝土構件內的氯離子主要為滲入型,但個別區域也有內摻的特點。
“這意味著‘樓垮垮’一說不能成立”,中冶集團的一位工程師為記者“翻譯”了這份檢查結論:“汽車東站不存在垮塌的可能,影響其安全的主要問題是鋼筋銹蝕。鋼筋銹蝕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內的氯離子超標,而氯離子為‘滲入型’說明很可能是人為破壞。”
“這份結論將是最后的結論,汽車東站不可能再檢測了。”知情人士透露。
汽車東站法人傅志良已遠走美國
煙臺汽車東站的施工方——煙臺清泉建筑建材有限公司成了“樓垮垮”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樓垮垮”在央視播出的第二天,清泉建筑建材公司即被停止參加一切招投標活動,“已經中標的也被取消了建筑資格,在建的也停止了施工活動”。直到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的《報告》出爐,才被“解凍”。
“樓垮垮”事件的另一主角、被指“暗箱操作”、“點招”清泉建筑建材公司的煙臺市交通局局長權良寶,在經省市兩級紀委調查后,被證明“受了委屈”。
而“樓垮垮”的最大主角、煙臺汽車東站的法人代表傅志良已遠走美國。可靠人士披露,就在央視焦點訪談播出“樓垮垮”新聞的第二天,傅轉道北京,乘坐飛機飛往美國底特律。
“傅志良早就有所準備,”知情人士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多年前他就辦好了美國綠卡。”
據知情人士透露,傅志良“資產過億”。但在飛赴美國之前,傅已經“把所有資產抵押出去,他所有的產業都變成了空殼”。幸運的是,因為傅志良沒有土地證,煙臺汽車東站沒有被抵押出去。
2010年1月22日,記者分別撥打了煙臺汽車東站法人傅志良的兩個手機號碼。結果其中一個提示為“您撥打的用戶已停機”,另一個提示為“暫時無法接通”。
在熟悉傅志良的知情者描述中,傅是一個“高手中的高手”,白手起家,“沒上過多少學”,但“極有頭腦”,做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實際上他導演的痕跡很重,”這位知情者分析,“比如說,央視報道中鋼筋銹蝕成了粉末,如果不是人為破壞,鋼筋怎么可能因為生銹變成粉末呢?這明顯違背常識。”
圍繞工程質量問題,煙臺汽車東站和清泉建筑建材公司之間一直有著復雜的官司訴訟。“盡管幾乎沒有什么懸念,但我們都在等待法院判決結果。”據相關人士透露,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已被法院“作為審理的法律依據”。記者就此采訪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求證,但一直未得到回復。
傅志良赴美后,汽車東站“由他的副手打理”,目前仍在運營。
就在發稿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得到消息,幾天前,傅志良從美國打回電話向清泉集團的一位高層致歉,承認“樓垮垮”是自己“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