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做地基開始就遭到當地居民不斷投訴,龍崗區橫崗街道龍村居民小組的一棟6層違建樓房還是拔地而起,并已接近封頂。橫崗街道執法隊否認曾接到過居民投訴,也不清楚違建業主是什么人。當被問及如何處理該棟違建時,有關負責人表示:“把腳手架拆了,把工人趕走,做成爛尾樓的樣子。”
居民:違建在投訴聲中往上建
當地居民李先生(化名)日前向本報反映,位于龍興路與沙荷路交會處的龍村居民小組,有一棟在建的違章建筑。當地居民多次向龍崗區城管局投訴均告無效,現在已經快建成了。李先生說,約在6月8日左右,這棟位于沙荷路邊上的違建開始動工,11日他電話向龍崗區城管部門投訴。15日,區城管部門通過短信方式回復李先生:“投訴已完成結案。已對該處業主開具《停工通知書》責令立即停止施工,并回填基礎。”接到短信回復后,李先生16日卻又看到,違法建筑仍在施工,并已經建了一層高。當天,他再次致電區城管部門反映,得到的回復表示已受理投訴,并“正在協調處理”。
6月18日,區城管部門短信回復李先生:“違章建筑投訴我們已經完成結案,處理意見如下:該處違建占地80平方米,現狀為一層,已對其開具《停工通知書》,并已對其‘四清兩斷’,目前該處已停工。”然而,李先生說,他18日當天去現場看的時候,違建已建到第二層,從未停止過。此外,他否認“違建占地80平方米”的說法。他說,違建占地面積至少在150平方米。
現場:違建已接近封頂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沙荷路龍村居民小組路段,在龍興路102號后面,距離在建的沙荷路僅四五米遠,一棟6層混凝土結構赫然聳立。房頂有幾名工人正在施工,其腳手架有約7層樓高,該建筑看起來即將封頂。建筑內部有兩組回環的內置樓梯,周圍空地上則堆放著一些建筑材料,旁邊還有一個用帆布搭建的簡易窩棚,一名工人在看守工地。
在該建筑周圍找尋一圈,記者未發現合法建筑應懸掛的《施工通知書》。記者目測,建筑占地面積應在120平方米以上。距離當地居民初次投訴,時間剛剛過去20天,而這棟建筑卻由剛開始的地基變成了現在的6層高樓。“他們建得很快,基本上天氣好的話兩天一層。”李先生說。據其介紹,這棟樓的業主并非龍村居民小組本地居民,而是外地人,地是從本地居民手中購得。據當地居民介紹,就在6月28日,該棟違建快要封頂之時,街道執法隊工作人員來過現場,“轉了一圈又走了”。
執法隊:不知道違建業主是誰
針對居民的反映,記者聯系了橫崗街道執法隊,有關負責人和一名執法隊員來到現場。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棟建筑確實沒有《施工通知書》,屬于違建,執法隊也曾兩次來到現場,對違建業主下發《停工通知書》。這位負責人表示,該隊從未接到關于此棟違建的投訴。而據記者了解,此前,居民李先生向龍崗區城管部門反映,區城管部門均會要求街道執法隊前往調查處理。這位負責人表示,執法隊也不知道違建的業主是誰。而對于該棟違建的確切占地面積,執法隊員也不知曉,只是表示“最多也就110多平方米吧。”
當記者問及如何處理該棟違建時,這位負責人卻又表示,違建業主是沙荷路施工拆遷涉及的當地居民。“為對其進行補償,才在這里給他一塊地”。既然不知道業主是誰,怎么又知道他是拆遷戶呢?既然是對其補償,為何又兩次給其下發《停工通知書》呢?對于執法隊對該棟建筑將采取的措施,這位負責人表示,拆了腳手架,趕走工人,做成爛尾樓。昨日下午,記者致電龍崗區城管局咨詢該棟建筑,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違建的具體情況,目前都以街道執法隊為主,該局只負責檢查和監督。記者王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