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市的土地出讓收入僅為33.097億元,環比5月縮水近7成。在房地產調控新政的影響下,京城土地市場陷入“冰凍期”。
新政的持續深入,不少城市的土地市場陷入低迷,供應量和成交量均大幅縮水。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分析,由于滯后效應,新政對土地供應和成交量將在未來繼續顯現。
業界擔心,如果上述情況持續,多數城市將無法完成今年的供地計劃。同時,新政還可能危及到大部分地區的財政增收目標。
前五月成交近600億元
來自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數據顯示,6月北京共成交23宗土地,其中僅有3宗住宅和含住宅項目用地,其余均為工業用地。該月北京的土地出讓收入僅為33.097億元,比5月縮水近7成。
相比之下,5月北京市雖然僅完成18宗土地的交易,但成交的地價款達97.627億元。其中,住宅及含住宅項目用地成交8宗,成交額為83.7億元。
官方信息顯示,6月北京計劃推出的土地并不少。其中,位于順義區馬坡鎮的“馬坡東側(地塊一)居住項目用地”原定于昨日(6月30日)進行招標出讓,但因故延期。該地塊的面積為12.59公頃,預期出讓金超過10億元。6月22日,位于通州的一宗住宅用地也遭遇延期出讓。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北京市共成交土地94宗,總出讓金達599.616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的近2/3,平均每月的土地出讓金接近120億元。
自4月17日“國十條”出臺以來,北京的土地市場已經比之前大幅降溫。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4月17日后北京成交的34宗土地全部位于郊區縣,且成交價格均不超過20億元。
“‘地王’不再出現,主要原因在于土地區位偏遠和供應量降低。”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表示,近期土地市場有所降溫,樓市新政起到初步作用。
新政影響還不僅限于一線城市。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鶯表示,在中原地產監測的12個重點城市中,6月均沒有推出優質地塊。
地方財政恐難完成目標
事實上,新政后的5月,土地市場并沒有預期的那樣低迷。根據中原地產的監測,上月12個被監測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積672公頃,環比4月增長22%,較前12個月均值僅低12%。
趙松表示,土地市場比住宅市場反應滯后,新政的影響將在未來繼續顯現。業內人士分析,不少地區將難以完成今年的土地供應計劃。據了解,今年前5個月,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僅完成年度計劃的20%。
趙松還認為,對于嚴重依賴土地收入的地方財政來說,這種狀況還可能危及其財政增收目標。
北京市財政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026.8億元(不含土地出讓金),比上年增長10.3%。而當年的土地出讓金達928億元,接近財政收入的一半。
接近國土部的人士表示,過于依賴土地財政,一些地方近些年開始出現“透支賣地”的現象,大大削弱了該地區的土地儲備規模和后續供應能力。
上述人士還表示,除了新政帶來的土地市場低迷外,今年各地還將承擔大量的保障房供地任務,這也會影響地方財政增收目標。記者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