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接到相關人士舉報,公安機關突查了武漢劇院旁的一家售樓中心,一舉查獲51枚“用于偽造離婚證、收入證明等讓不符合規定的購房者享受首套房貸利率優惠以提高樓盤銷售量”的假公章。(《楚天都市報》2010年7月3日)
無可爭辯的事實讓世人再一次看到“房地產業繁榮”背后的齷齪。
盡管每一個具體地方其房地產領域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不完全一致,但有兩個特征卻是無可爭辯的相同:一是腐敗遍地;二是虛假滿門。權力為了腐敗拼命用虛假掩蓋虛假,而造假為實現利益與權力的“價值交換”構建起“偷渡的橋梁”。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各種匪夷所思的“一元錢”地塊、廉租別墅、低價福利房……爭奇斗勝,把權力腐敗的各種型式演繹得淋漓盡致,眾妙畢備。為了堵住上級的嘴,房地產被發展為地方支柱產業;為了堵住民眾的嘴,房地產被標榜為民心工程;假數字滿天飛,假繁榮鋪天蓋地,民生在權勢圈錢的房地產開發洪流中一再沉淪,沉淪。
51枚假公章到底制造了多少假證明、假信息,只有天知道。但假證明、假信息在相關部門通行無阻,房地產開發商竟然淪為“制假販假者”的事實,再一次暴露出中國行政審批制度固有的體制弊端,辛辣地諷刺了房地產“干凈論、支柱論”。
二十來年的城市房地產開發實踐證明,要想堵住房地產業腐敗,根治房地產業弊端,必須實行全方位的陽光作業,要把從企業資質審查到土地招拍掛“競標”,城市規劃立項到工程監理驗收……資金鏈、關系網……所有涉及房地產開發的每一個環節都暴露在陽光下,嚴格監督權力的作為,唯有如此,才能降服房地產這條建國以來最“腐敗”的孽龍。
作者:汪紅光